人类|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 四 )


藏书家对书的秘藏 , 虽曰爱之 , 实则害之 。 无异于将图书从尘灰浩劫中解救出来 , 却又充当起书的入殓师的角色 , 将它们悉心盛妆入殓 , 送进藏书楼这座华丽的坟墓之中 。 历史还真有以书殉葬的实例 。 唐太宗就是一例 , 他将大量图书带入自己的坟墓昭陵 , 三个世纪后 , 他的陵墓被五代军阀温韬发掘 , “从蜒道下 , 见宫室制度 , 闳丽不异人间 。 中为正寝 , 东西两厢列石床 , 床上石函 , 函中有铁匣 , 悉藏前世图书”——书是孤独者的同伴 , 但书绝然想不到自己竟然要陪着这具逐渐腐朽的伟大枯骨一起孤独到地老天荒 。
人类|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
文章图片

《书架图》 。 出自明末王徵译述《远西奇器图说》 。
书一旦被据为己有 , 秘藏不露 , 就失去了书的作用 , 沦为一叠无人阅看的值钱字纸 。 无怪乎明末藏书家曹溶 , 提及此类藏书家将图书秘藏独占的行径时 , 感慨这些被珍藏之书的命运何其幸而不幸 , 分明是“古人竭一生辛力 , 辛苦成书 , 大不易事” , 这些书好不容易被写成后 , 又经历“渺渺千百岁 , 崎岖兵攘劫夺之余 , 仅而获免 , 可称至幸” , 又幸而遇到赏识的藏书家 , “知珍之蓄之” 。
但也正是这些人 , 既不刊行于世 , 又不愿借与他人广结善缘 , 只是“寄箧笥为命” , 稍不留心 , 就会导致这天壤之间唯一的孤本从此“形踪永绝 , 只以空名挂目录中” 。 曹溶不由得质问道 , 这些名曰爱书惜书的藏书家这样做“非与古人深仇重怨 , 不应若尔”——你们这么把书藏起来秘不示人 , 是不是与古人有深仇大恨啊?
有鉴于此 , 曹溶特意草拟了一份《古书流通约》 , 倡议各地藏书家 , 各自观看彼此藏书目录 , 标出各家所缺者 , 派人到对方藏书库中精工缮写 , 这样不仅可以“好书不出户庭也 , 有功于古人也 , 已所藏日富也 , 楚南燕北皆可行也” 。 倡导彼此之间互相借抄图书 。 但遗憾的是 , 理想很丰满 , 现实很凄凉 , 道理头头是道 , 人皆点首赞同 , 但真的提起借抄 , 却又纷纷宝藏起来 , 不愿示人 。
不仅如此 , 似乎曹溶自己也未能以身作则 。 黄宗羲算是他的好友 , 但他凭借诚心与盛名叩开了天一阁藏书楼大门 , 竟未敲开好友的藏书柜门 。 在他所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中 ,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 , 他在提及范氏后代范光燮为了他特意“破戒引余登楼 , 悉发其藏 , 余取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之后 , 又补上一句 , “曹秋岳倦圃(即曹溶 , 字秋岳 , 号倦圃)之书 , 累约观之而未果” 。
04
借书鉴人
对嗜书如命之人来说 , 借书与人确实是件难事 , 因此 , 愿意将自己藏书与人分享的藏书家 , 就格外值得珍视 。 李如一比曹溶年长56岁 , 虽然他来不及读到曹溶的《古书流通约》中侃侃而谈的大道理 , 但他更愿意脚踏实地分享自己的藏书 。 他的名言是“天下好书 , 当天下人共之!”他的好友钱谦益形容他对图书的爱护“获异书 , 则焚香肃拜;遇秘册 , 必贻书相问;有求假(借) , 必朝发夕至”——这样慷慨大方的藏书人 , 不会有人不喜欢与他为友 。 书也会喜欢让自己落到这样人的手中 。
中国古代的书友们靠借书形成了一个知识共同体 。 北宋的宋敏求和王钦臣因为乐于向士类同仁借阅藏书而名声煊赫 , 南宋的藏书家楼钥则通过向志趣相投的读者借阅藏书而收获了一众好友 。 明代的名臣杨士奇甚至通过借书来观察人品 , 看谁是“端人确士” , 谁又“非其人” 。 毕竟 , 借书本身也是考验人品道德的一种方式 , 颜之推所谓“借人典籍 , 皆须爱护 , 先有缺坏 , 就为补治 , 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 从这一点上来说 , 像相声里那样胆敢在图书馆藏书上乱涂乱画的家伙 , 连带那个给他出馊主意的“恋爱大师” , 作为始作俑者 , 都是绝对不可以交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