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1983年5元一张没人要的画,他豪气买了9000张,现今单张价值上亿( 三 )


许化迟的鉴赏和收藏系统知识多得益来自于文博大家张伯驹、王世襄的引导和指点 。
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缺一不可 , 而他不缺实践的机会 。
许化迟一度疯狂迷恋旧式宫廷家具 , 并持续多年 , 从而成为古代家具收藏的先行者之一 。

90年代初 , 许化迟一度移居香港 。
1983年那次返京 , 他作为京城土著受邀陪同何夫人参观 , 不想偶然遇到了历史博物馆正在出售那批字画 , 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
那么 , 这批书画到底有哪些大家的作品呢?其估价为什么动辄轻松破亿?
03 被“捡漏”的天价画作现在看来 , 在许化迟以“债台高筑”为代价买下的这批珍贵书画里 , 不乏名家作品 , 有齐白石、张大千的 , 也有黄宾虹、傅抱石的 。
为了生活 , 卖画换钱是常有的事 , 所得多则二三十 , 少则几元 。 一些名家在当时也并没有后世那样大名鼎鼎 。
笔者认为 , 许化迟斥资20余万买下这批作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文玩|1983年5元一张没人要的画,他豪气买了9000张,现今单张价值上亿】
其一 , 艺术家也要吃饭 , 在那个物资很是匮乏的年代里 , 这些靠艺术吃饭的画家们日子并没有过得很轻松 。
艺术家们往往极度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 而并不具备其他有效的谋生手段 , 常常被生活扼住脖子 , 有些人甚至穷困潦倒到要依靠亲友接济 。
在旧时代里 , 在常人眼里 , “艺术家”这个词往往意味着十指不沾阳春水 , 是另类的典型 。
如果有谁被称作“艺术家” , 这里面或许还有“不务正业”的讽刺意味 。
20余万在当年已经是一笔天价了 , 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两亿 。
要知道 , 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也就几十元 , 而在大部分乡村 , 谁家要是有一万元现金就可以进入当地“富豪榜”了 。

物质条件决定了衣食住行 , 当然也决定了人们的文娱休闲生活 , 普通人是不会花这样的“闲钱”去买一副不能吃不能喝的画作的 。
他熟识很多为艺术献身一辈子的前辈老师 , 因而深深明白他们有多么不容易 。
他自然而然地感到物伤其类 。
其二 , 许化迟是懂行识货之人 , 眼光长远 , 对这批书画的升值空间非常看好 。
许化迟本身精于鉴赏 , 沉迷收藏书画作品 , 如果放过这样一批精品会后悔一辈子 。
其三 , 他很自信 , 有常人不具备的巨大魄力 。
斥资天价购买一堆无人敢接手的作品 , 需要他有超乎寻常的勇气 。 不出十年 , 许化迟前半生最大的一笔投资就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

按照购买的总价计算 , 9000多件作品平均每件价值20多元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批藏品增值百倍、千倍、万倍 。
例如 ,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于2011年成交价格是4.25亿人民币 。
李可染《万山红遍》于2012年拍卖成交 , 价格是2.9亿人民币 。
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许化迟其人 , 总是津津乐道于1983年收购的这批作品价值几何 。
抛开作品的估值不谈 , 就艺术价值本身来说 , 其中的很多作品是无价的 。 许化迟先生将它们妥善收藏 , 没有让这些艺术珍品流散 , 是有很大贡献的 。

结语如今 , 许化迟身上拥有诸多头衔和光环:国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 院长、馆长……
2001年 , 父亲的和平画店已经在他手里发展壮大成为“北京和平艺苑” , 在这里 , 他继承乃父遗风 , 汇聚了海内文化名流 , 让其成为声名远播的高端文化沙龙 。
人们都说:时势造英雄 , 而笔者以为 , 时势只是涌动起浪潮 , 而人物自身的胆魄和能力才是根本的内在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