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釉@出窑万彩,天人合一——窑变釉精选「衡益21秋拍」
窑变,以其变幻莫测、绚烂明艳的釉色和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纹路,从最初被窑工视为神鬼之事的偶然现象,最终成为传统瓷器中独具风格的类型。
清以前,窑变乃为“天成”者。明《稗史汇编》中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至清代,窑变才又有了“人巧”的做法。清《景德镇陶录》有云:“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 雍正七年,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唐英同属官吴尧圃调查研究钧窑配方,窑变釉便诞生于此时,为仿宋钧釉创烧之新品种。
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因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能够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大多整器施釉,虽入火使釉流淌,但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其釉面多呈现红、蓝、紫、白等色,偏红的称为“火焰红”,偏蓝的称为“火焰青”。
文章插图
LOT 1009清窑变釉橄榄瓶
瓶体形如橄榄,匀称秀美,直口微敞,短颈,溜肩,鼓部微腹,腹下部斜收,隐圈足,足底略外撇。通体施窑变釉,红、蓝、白三色自下而上,互有交融,形如泼彩,釉面莹润凝厚,醇和静雅。
橄榄瓶为清代瓷器的典型造型之一,始创于清代早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其后较为少见。本瓶造型雍容秀颀,釉色匀净细润,虽无款识,但仍不失为一件时代特征鲜明的雍正瓷器隽品。
文章插图
LOT 1012清红釉枇杷瓶
瓶敞口,束颈,溜肩,腹部圆鼓,下腹弧收,圈足微外撇,足端平切,器身于颈部及上腹部饰两道竹节状弦纹。胎体坚实细腻,口沿处较薄,通体施红釉,釉色自口沿向下沿渐深,过渡自然,竹节状凸起处积釉,层次分明,足底平切不施釉,是清中期常用的做法。
这件枇杷瓶造型轻盈秀雅,内敛婉约,其线条柔美起伏,尽见迤逦之姿。红釉釉色绚丽明艳,釉面凝厚,似仿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的郎窑红。
文章插图
LOT 1087清中期窑变釉梅瓶
《饮流斋说瓷》中说:“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自唐出现,流行于宋辽,至明清时,除了盛酒的功能,逐渐演变为了陈设器,其造型装饰也愈加繁复多变。
这件窑变釉梅瓶,小口微敞,短颈,肩部丰满,上腹圆鼓,胫部肥硕,下部内收束,足端微向外撇,可见明显的斜切痕迹。釉面细腻光洁,玻璃感较强,口沿处呈月白色,夹杂红色条纹,器身以紫红色为主,间有絮状蓝紫色斑点。该瓶造型优美典雅,除釉色外,不加雕饰,红蓝紫白四色交错融流,如风动云霞,变换旖旎,可谓是巧夺天工。
文章插图
LOT 1092清乾隆窑变釉瓜棱型梅瓶
瓶身及瓶口均呈六瓣瓜棱形,小口,短束颈,丰肩,瘦胫,圈足,足底斜切。器表通体施凝厚的窑变釉,与常见的以火焰红为主色的窑变釉不同,这件梅瓶以间于月白和绿色之间的釉色为主色,间有紫红色丝状纹饰。
本瓶外形俊秀挺拔,线条优美流畅,予人高贵静穆之美。其釉色月白、绿、紫与红色交织在一起,斑斓夺目,犹如霞光眩耀,尽的天然之趣。
- 永乐青花瓷$明代永乐青花瓷、红釉瓷与甜白釉相关问题解答
- 红釉&古人没有这么闲,故意把东西搞成这样
- 汝釉&临摹自上古铜器的蒜头瓶为乾隆最爱,御窑厂多有仿制作宫廷陈设
- 海水纹&崔凯:光绪白釉盘,不错的收藏
- 瓷器|黑釉瓷是瓷器史上的元老,却因此原因,始终未能跻身大牌名瓷之列
- 瓷器|为什么宋元明清瓷器釉下,会普遍出现气泡?
- 釉质#瓷器鉴赏:青花八仙人物盆,工艺细致
- 钧窑#一只金代钧窑的碗,釉水像极了汝窑,估价超过3000万
- 釉色&收藏胭脂彩瓷器一定要知道光绪胭脂彩瓷器的几个特点
- 素胎瓷!元代皇家瓷器-元青花、釉里红、枢府瓷与素胎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