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父$小剧场·大码头|一袭蓝袍,半生枷锁——观黄梅戏《蓝袍先生》有感

田父$小剧场·大码头|一袭蓝袍,半生枷锁——观黄梅戏《蓝袍先生》有感
文章插图

12月14日,寒冽的冷风吹不散戏迷热切观戏的心,“2021中国小剧场展演”于此时迎来高潮,在川剧、梨园戏、粤剧等轮番亮相后,当晚,由陈胜超兼任导演和主演、李国华为编剧、陈忠实先生的同名中篇小说为蓝本、与中国戏曲学院合力打造的黄梅戏《蓝袍先生》在上海长江剧场红匣子迎来演出。
演出前笔者便对这部作品怀有高度期待,然因原著特殊的“时代性”亦心存疑虑:这部戏能否将原著情节巧妙地加工重构而不沦为对原著的简单移植?主人公徐慎行的形象能否在演员的演绎下真正“从书中走出”?在现代戏的改编下主创如何在音乐上体现黄梅戏传统的韵味风格元素?然戏甫一开场,演员们“粉墨登场”时,笔者的疑虑便消大半,主创团队不仅在故事情节上保留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对音乐、舞美方面亦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14日精彩的演出。
本戏大致可以分为四幕。以慎行反抗父亲、向原配淑娥提离婚为分界线,造成了前后两段戏巨大的情绪落差,前半段讲述了主人公徐慎行的觉醒,在恋人田芳的引领下,他脱下了象征封建禁锢的蓝袍,而至后半段情绪急转直下,徐父以死相逼,迫使慎行放弃离婚;在文革批判浪潮下徐慎行遭同学刘建国的陷害被革职,在生活的磋磨与欲保全田芳的想法下再次“穿上”蓝袍,封闭内心。在此期间,情节逻辑随着空间叙事的转换而不断发生变化,故事发展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从杨徐村出到达门山镇的师范学校,徐慎行经受新文化的“洗礼”,暂时摆脱了封建旧制。然而至任职的新小学后,徐慎行再次重拾“慎独”,并在内心的禁制与绝望孤寂中再次自觉蜷缩于旧制的“外壳”。三个空间,两度碰撞,主人公放弃了新文化的信仰,重拾曾舍弃的“慎独”走向自我封闭式的“毁灭”。
田父$小剧场·大码头|一袭蓝袍,半生枷锁——观黄梅戏《蓝袍先生》有感
文章插图

徐慎行无疑是全戏的核心人物,以其在年过花甲之际追忆往事的视角开始,陆续交代了主人公的家世、成长环境等相关背景,通过娶妻、入校、参演《白毛女》、救田芳、反抗退婚、退婚失败、遭陷害失去教师职位等情节塑造了其在反抗失败中尝试过挣扎却最终回归怯懦、画地为牢并固步自封、自守“慎独”的悲剧形象。其中,本戏主创巧妙地在布景、灯光等舞美细节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加以补充和完善:第一幕慎行继承徐父“蓝袍”衣钵,坐馆执教时,背后屏幕的“耕读传家”宛若徐父古板规训的牌匾,是主人公顺从家规、本我束缚的心理象征,亦是其长期处于封建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大暗示;至第三幕徐父以“逆伦常”、“抛亲齐妻”斥责并以死反对慎行离婚时,背景中的“耕读传家”与“慎独”各以偏旁部首或大字的形式密布于屏幕中,其所带来的窒息感更加契合这一幕场景中徐父的步步紧逼与慎行反抗失败的无奈与再一次逐步打回由徐父打造的“存天理 灭人欲”、压抑自我的精神藩篱中。《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即人纵使身处无人之处,依然能谨慎行事,以严格的道德规范约束审视自身,然这一词置乎本戏中显然已变了味,是封建家长制的“紧箍咒”,是保守父辈观的延续,这一词贯穿了徐慎行的一生,他不仅未能就此挣脱,反成为其最后孤寂终老的心灵归处,颇予以辛辣讽刺之感。
田父$小剧场·大码头|一袭蓝袍,半生枷锁——观黄梅戏《蓝袍先生》有感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