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区内参观。人民网 胡虹摄
人民网重庆12月15日电 (胡虹)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经历了八百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近年来,重庆市大足区进一步加强大足石刻的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抢救性修复、灾害治理等工程,深度挖掘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利用上实现新突破,让大足石刻成为“世界遗产地、文化会客厅”。
14日,“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大足石刻景区,探访这里文物修护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延续的步伐。
文章插图
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人民网 胡虹摄
八年抢救修复让千年石窟“活起来”
提到大足石刻,在脑海里会浮现出千手观音造像。这座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年间,造像雕刻于15米至30米高的崖壁上,有830只手,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1999年,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历经800多年风雨后,千手观音造像受人为、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早已病害缠身。2008年,国家文物局对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进行立项,并列为国家石窟类保护的一号工程。
“当时共发现石质胎体风化、贴金层开裂、彩绘脱落等各类病害34种,修护迫在眉睫。”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回忆。
勘查显示,千手观音造像有283只手臂或手指存在不同程度残缺,残缺点403处,残缺手数占总手数的34%……如此大规模、综合性石质文物修复,国内没有先例可循。
同时,修复不只是技术的挑战,还是修复理念和原则的挑战。在陈卉丽看来,修复过程中一大难点,就是要找到文物保护、公众需求、艺术价值三者的平衡点。“文物修复最关键的一个就是真实性,这是原则,就和断臂维纳斯一样,残缺美是她的真实性。所以修复千手观音,我们必须坚持保留真实性的原则。”陈卉丽说,这样苛刻的要求,也让修复工作每一步都充满更大的挑战。
针对造像石质、贴金、彩绘出现的34种病害,她和团队历时八年攻坚克难,掌握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凝结水、可溶盐等环境因素的时空分布规律,研发新型保护材料,组织微环境监测、微生物病害处理、三维扫描与虚拟修复、X探伤等多学科技术力量,顺利完成了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使历经800年风雨侵蚀的千手观音“金光再现”。
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开创了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确立了我国石质文物科技保护的新标杆,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
但石刻文物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它们不会因一次修复而终身无忧。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只是其中之一,为让这千年石窟永放光彩,“十三五”期间,大足区投入1.46亿元,实施17项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有效遏制了石刻本体病害。
文章插图
大足石刻博物馆内展出的展品。人民网 胡虹摄
【 重庆!重庆大足:让石刻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四百工程”活动让石窟艺术“走出去”
大足石刻起于初唐盛于两宋,悠悠历史长河,让时间将文化凝聚在石窟中,形成了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在保护好这座“丰碑”的同时,深入挖掘石刻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大足石刻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是大足正在努力的方向。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迎新春@大足区人民医院:张灯结彩迎新春
- 宋嘉|把美术馆“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随时与敦煌“相遇”
- 定义|让孝成为时代之光 “孝子日”首次设立,红星美凯龙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孝”
- 知人者@鬼谷子:做人千万别太老实,牢记四句口诀,让你识破天下人!
- 大足石刻|《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感受中国石窟文化的“烟火气”
- 里贾纳&读书 | 利尔本:诗歌让我们步出沉默
- 笑刑!故事:古代最“温柔”的酷刑,用动物让人痛不欲生!
- 金缕衣&再忙也要背下这30句古诗词,立即让你提升一个境界
- 山里娃|是谁,陪山里娃写下1000多首诗,让他们的童年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