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圣造就的人文绝响

王羲之是写书法的 , 非常不了起 。 许多中国文人都知道的:他了不起的 , 还有他的“娱乐方式” 。 当年在绍兴 , 他发扬光大了一种“流觞”吟诗的娱乐方式 , 碗里放些黄酒 , 让碗在水里漂 , 碗漂到谁跟前 , 谁就喝酒吟诗 。 这项小范围的文友聚会活动 , 被他记录下来 , 成为旷世经典的《兰亭集序》 。 于是 , 他的书法和文彩 , 还有这种文人的娱乐方式 , 上千年来 , 一并被中国文人所追慕 。
我读高一的时候 , 到绍兴兰亭看王羲之的“流觞”处——就是一条小水沟 , 实在不太好看 。 过了二十多年故地重游 , 再去看当年王羲之玩耍的地方 , 要是单纯说景致 , 还是不太好看——在这么不太好看的地方 , 用这种具有创意的娱乐方式 , 玩出了这么大的名气 , 让据说在西周时代就出现的文人饮酒方式发扬光大 , 文化的力量真的伟大 。
故地重游时 , 我在油炸臭豆腐的味道中 , 游了绍兴城里的小弄堂 , 难得看到了几个戴着黑毡帽的本土老头老太 。 我想 , 当年王羲之他们 , 是不是也戴着黑毡帽啊!这扮相 , 我一想象 , 就会不由自主地微笑 。
如果现在有人 , 把酒啊、菜啊、点心啊什么的 , 搬到哪条流着水的小沟边 , 也像王羲之他们一样玩“流觞” , 弄不好 , 别人会觉得莫名其妙 。
前几年 , 绍兴有人也复古了一把 , 再现了“流觞”场景 , 黄酒倒在杯中 , 人在水沟边坐好 , 酒杯就在水里漂起来 , 引来媒体无数 , 但参与者是否能感受文化之美就很难说了 。
说起东晋 , 让我们不由得怀念那个“自由散漫”的年代 。 在那个年代 , 多有文人放浪形骸 , 极尽张扬 。 他们高谈阔论 , 喝酒吟诗 , 着奇装怪服 , 活为自己活 , 死为自己死 , 痛痛快快的 。
王羲之有个儿子 , 叫王献之 。 王献之与父亲的个性一脉相承 , 很有意思 。 有一天 , 天上下着大雪 , 王献之突然想好友戴安道 , 他连夜乘着船去看戴安道 。 天快亮的时候 , 王献之才赶到戴安道的家门口 , 他却连门也未敲 , 就离去了 。 仆人奇怪了 , 问这是为什么 , 王献之说:“吾本乘兴而行 , 兴尽而返 , 何必见戴?”
你看看这王献之的率性 , 与其父相比 , 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这事要是放到现在 , 身边的人肯定会在心里说:“你发什么神经!”
现代社会与东晋相比 , 不知文明开放了多少 。 但有一种东西 , 却极少见了——那就是藏在一个人身上 , 现在看来有些“神经质”的东西 。 这种神经质般的固执 , 其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坚守 , 古人们用这种体悟和处世态度 , 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 至今让人高山仰止 。
然而 , 传说中的那些“神经质”的名士 , 如果活在今天 , 还有没有人会欣赏他们的特立独行?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 , 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住的房子、用的产品、开的汽车 , 越来越出现趋同性——这是工业设计者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作出的选择 。 但是 , 文化应当如此吗?文化趋同可以是主流价值的趋同 , 但文化形态、文化生态等层面不妨是万紫千红、别样精彩的 。
【人文|书圣造就的人文绝响】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 那么也许只有从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儿上 , 才能洞彻王羲之的“流觞”人文情怀和王献之的“兴尽而返”的人生态度——而用某些功利主义的眼光去看 , 你就根本无法了解 , 不知其所以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