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魏晋南北朝热门话题是言意之辩,言不尽意论是对言的有限性的认知

前言纵观魏晋南北朝的文笔之辩,其涉及的是文学与非文学,文学内部的区分。文笔之辩的实质是对文学审美特性的确认,尤其是对文体精致化、专业化的反映。文笔问题之所以与形式息息相关,就在于其区分是以形式自身的品质为标准的。无论是文采、韵脚,还是声律,其所彰显的是形式之于文学的重要性,彰显了文体自觉意识的强化。
同时,从文笔之分到文笔言之分,再到诗笔之分,从以韵脚为标准到以声律为标准,可以看形式的区分日益细致,反映出形式的发展进步。从此时期的文笔之辩,可看出当时形式发展的程度及人们对形式认知的深度。
价值论@魏晋南北朝热门话题是言意之辩,言不尽意论是对言的有限性的认知
文章插图

魏晋南北朝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是言意之辩,是此时期重要的美学问题,是哲学本体问题的自然展开言意之辩是魏晋南北朝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它首先是一个哲学话题,而非美学话题。不过,它所涉及的言、象、意三者,亦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话题,故其与审美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同时,哲学领域的言意之辩衍化为审美领域的情采、隐秀以及形神问题,后三者是审美的基本问题之一。由此可见,言意之辩与审美、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此时期重要的美学问题。
价值论@魏晋南北朝热门话题是言意之辩,言不尽意论是对言的有限性的认知
文章插图

魏晋时期言意之辨被重新提及,其现实动因源自于人伦识鉴。不过真正推动言意之辩深入发展,并使之成为普遍且重大意义话题的,却是玄学关于本体问题的探讨。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哲学本体问题的自然展开。玄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或无,它是无名的、无形的。
何晏认为把握无名无形之道要借助语言文字,荀粲认为有言、象不能表达的意外之意,王弼把意看作整体何晏认为,对于无名无形之道,要想把握它又不得不借助语言文字,“用一个人们可以理解的但又是勉强的隐喻暂时指称它,使人们的意识在接受这一隐喻时可以暂时呈现它。” 在此背景之下,言意问题便凸显了出来。三国的荀粲与其兄荀俣对言意关系进行过辩论,荀俣主张言尽意,而荀粲则主张言不尽意。
价值论@魏晋南北朝热门话题是言意之辩,言不尽意论是对言的有限性的认知
文章插图

荀粲认为,在言、象所能表达的意——象外之意外,尚有言、象不能表达的意外之意。不过这种把意分为象外之意与意外之意的做法,仍然面临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困惑:二者是以言、象能否表现为标准区分的,这是一种外在的划分,而非内在的。
既然都是意,那么象外之意与意外之意是否具有价值论上的高低?若有,那么其价值的高低仍是由外在的手段决定的,而非内在的;若无,那么区分的意义何在?
价值论@魏晋南北朝热门话题是言意之辩,言不尽意论是对言的有限性的认知
文章插图

王弼摒弃了荀粲的思维,他把意看作整体,不再进行内部的区分。在他看来,言是明象的,象是出意的。意通过象呈现出来,而象须借助言来领会。人们可以通过言来观象,通过象来得意。
在王弼眼中,不可得意忘言,在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层面上,王弼蔑视言,呈现出言不尽意的本质特征不过,王弼认为,言、象虽然是尽意的,但言、象本身并非意。言、象只是指称符号,只是得意的途径和工具,不能把工具当作目的。言、象的价值来源于意,存在目的就是呈现意。一旦把握了意,就可以把言、象抛弃。
价值论@魏晋南北朝热门话题是言意之辩,言不尽意论是对言的有限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