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二 )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说,如今,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科技馆正全面推进场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优化科普展陈、完善服务流程,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地标、科普地标。
新华社记者!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文章插图

长江主题科普展在上海举行。 2021年12月14日,参观者在拍摄一个等比例白鲟模型展品。 新华社采访人员 方喆 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如何饱览三处场馆?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介绍,自然博物馆代表“昨天”,科技馆代表“今天”,天文馆代表“明天”,在“三馆合一”的集群里,大众在这里重温发现科学的过程,思考未来科学的走向,而科学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三座博物馆一方面展现着最新的科技成果,聚焦社会热点,回应老百姓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入最新科技,提升展陈的方式、内涵和品质。
自开馆以来便是“魔都”最热地标的上海天文馆,是展现我国天文学研究进展、航天强国历程的窗口之一。叶叔华在天文馆开馆时寄语:我国有很多空间探测项目,向大众普及天文学知识很有必要,并要注重介绍天文学领域的新发现、新理念。在参观位于“征程”展区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天和核心舱等的高仿真模型展品以及围绕火星上如何衣食住行的特展等等后,人们不禁感叹:“我们仿佛追寻着一代代中国人走出的‘飞天之路’,见证着中国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文章插图

上海天文馆内展出的天和号核心舱等比例模型(2021年7月17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方喆 摄
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里,还有许多展品、藏品、展项来自场馆的科研成果。正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大江行地”长江主题科普展,云集科技馆最珍贵的动植物标本馆藏和丰富的多媒体互动,引导观众认识长江、参与长江大保护,传播“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上海自然博物馆“从荒野到城市——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结合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聚焦“城市蛙类多样性监测”和“鸟类误撞玻璃幕墙现象调查”,引导公众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助力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科学研究。
20年来,上海科技馆把科研和收藏作为“兴馆之要”,通过建立以院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初步形成天文研究中心、自然史研究中心、藏品保护研究中心、展览研发中心、科学传播中心等五大研究中心以及三馆展教共同组成的科研架构,夯实基础研究、拓展应用研究,推动教育、展示、研究、收藏相互支持、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分析,科普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无法通过一次科普活动立刻得出有形的东西,但能通过科普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海科技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更加系统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文章插图

【 新华社记者!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小朋友在上海科技馆一场活动中参观四足机器人(2020年6月12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方喆 摄
就在12月17日,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发。上海科技馆“绿螺讲堂”科普讲座品牌活动获得科普成果奖(科普活动)一等奖,科技馆联合社会机构推出的“指尖博物馆MuseuM”科普新媒体获得科普传媒奖一等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