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图为《布宁诗文选》 。资料图片
伊万·布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 。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评价称:“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价值、对每个人生活中的艰难选择以及对20世纪时代转折中俄罗斯的命运、俄罗斯人民所经受考验的深邃思考 。 ”
不断努力实现文学梦想
1870年 , 布宁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 。 他的童年在俄罗斯中部的乡村度过 , 最典型的俄罗斯风光:森林、湖泊、草地 , 深深印刻在布宁记忆中 。 短短4年多的田园生活 , 却令他一生难忘 。
布宁的母亲酷爱普希金诗歌和俄罗斯民间传说 , 全家人经常大声朗读普希金的诗句 。 耳濡目染 , 他很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文学创作才能 , 能流利背诵普希金的许多作品 。 8岁时 , 他写下人生中第一首诗 。
11岁 , 布宁进入叶列茨男子贵族中学学习 , 刻板的学校教育令他十分痛苦 , 因家中贫穷拖欠学费 , 小布宁被学校开除 。 辍学反而令他解脱 , 在已大学毕业、比他年长13岁的大哥尤里辅导下 , 布宁修完全部中学课程 。 尤里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 , 后来成为文学家与教育家 。 在哥哥的培养下 , 布宁迅速成长 。 他没有放弃文学实践 , 17岁时在诗歌创作上有所突破 , 连续在《祖国报》上发表两篇诗作 。
布宁在18岁时决定离开破败的庄园 , 走入社会这所大学 。 当时寂寂无闻的他 , 仅靠文学创作难以养活自己 。 他为此辗转于奥廖尔、哈里科夫、波尔塔瓦等地 , 以统计员、图书管理员、采访人员等工作糊口 , 同时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 20岁时 , 他在奥廖尔出版第一部诗集 , 终于正式进入文坛 。
年轻的作家知道自己需要更大的舞台 。 1895年 , 布宁来到圣彼得堡 , 进入首都的文学圈 。 他结识了文坛巨擘契诃夫、托尔斯泰、布留索夫等人 , 并开始专职从事文学创作与翻译 。 布宁与年长10岁的契诃夫相当投缘 , 成为他家里的常客 , 契诃夫可谓布宁的伯乐 。 契诃夫的朋友、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回忆道:“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像布宁那样和契诃夫无拘无束地开玩笑 。 契诃夫不善交际 , 但他曾说过 , 自己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见到布宁 , 与其谈话聊天 。 ”
与此同时 , 布宁的创作也日益精进 , 随着《在露天下》《落叶》两部诗集的相继出版 , 布宁逐渐确立自己在俄罗斯文坛的独特地位 。 不仅如此 , 他还加强外语学习 , 自学英语、法语和波兰语 。 1896年 , 他翻译了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的叙事长诗《海华沙之歌》 , 被誉为当时遵循俄罗斯翻译传统的最好译作 。
1903年 , 契诃夫为布宁参选俄国科学院普希金文学奖写了推荐信 。 凭借《落叶》诗集及其翻译力作 , 布宁获得当年的俄罗斯文学界最高奖普希金奖 。 1909年 , 布宁又因自己文集第三卷和所翻译的拜伦诗作《该隐》再度荣获普希金奖 。 高尔基曾经这样评价布宁:“俄罗斯文学中如果没有布宁 , 它将黯然失色 , 它将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辉 , 失去一个孤独漂泊的灵魂的光辉 。 ”
植根祖国开展现实主义创作
布宁的早期作品具有古典主义风格 , 被公认为风景诗人 。 自幼接触的奥廖尔等俄罗斯中部田园与自然风光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 正如苏联著名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所言 , “这片土地被布宁所感知并吸收 , 而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留下的印象影响其一生” 。
布宁以诗闻名 , 其诗自然状物抒情 , 继承了普希金与莱蒙托夫的风格 , 文笔清新质朴 , 语言凝练生动 , 风景描写充盈着诗情画意 。 《落叶》是布宁第一次获得普希金奖的诗集中的代表作 , 描写俄罗斯大自然咏叹秋天 。 诗中写道:“森林犹如一座彩楼 , 有浅紫 , 有金黄 , 有大红 , 五色缤纷 , 喜气洋洋 , 矗立在空廓的草地上……九月在松林中打旋 , 这里那里掀去它的顶 , 又以松针铺盖小径;等到夜间来一场霜冻 , 再融化 , 万象便没了生机……”诗文灵动细腻 , 一改当时其他诗作中对秋天的空泛赞颂和悲秋基调 。 布宁的诗歌不仅独具生动描绘俄罗斯自然美景的妙笔 , 而且能够启发读者以另一种视角看待周遭世界 。 当时的俄罗斯文学圈充分肯定其诗歌创作 , 如高尔基所赞:“真是一些好诗!新颖 , 响亮 , 有一种儿童般纯洁的东西 , 也有一种对大自然敏锐的嗅觉 。 ”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春联|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pantone|从“中国红”开始,解码千年传统色
- 反派@四本黑暗流小说,主角化身反派,横推四方,从头燃到尾
- 绘画&乡间记忆水彩画家RayHendershot的乡村风光和古色古香的静物绘画
- 电话|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 视频$央视新闻:把短视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农具”
- 接纳!《论语》:改变命运,从学会接纳开始
- 小说$深爱沈从文的小说,细品他十句格言,文化底蕴深厚,凸显其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