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传统@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文章插图

芙蓉 黄宾虹
传统@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文章插图

忆雨后即景 李苦禅
传统@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文章插图

牵牛花蝴蝶 齐白石
传统@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文章插图

泼墨仙人图 梁楷
传统@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文章插图

芍药 吴昌硕
杂花图·局部 徐渭
【学人谈】
中国画的大写意以老庄哲学美学为认识基础,与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学形式有着深刻的联系,综合了书法尤其是草书的艺术成就,高度体现出中国文人“尚意”的审美追求、“书画同体”的造型观和“超以象外”的个体生命体验。
中国画的大写意实践以五代两宋的人物画为肇始,五代的石恪、南宋的梁楷以粗阔的笔墨、简概的造型,开创减笔人物画风,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六祖截竹图》皆笔法纵逸,形简意深。至明代,大写意花卉达到艺术见解与表现力的巅峰,诗书画巨擘徐渭“要将狂扫换工描”,他的《墨葡萄图》《杂花图》等作品不拘于物象,激烈奔放,元气饱涨。他用秃笔铺张,则更加狂纵,笔墨势如疾风骤雨,能浇胸中块垒。
1 不求形似求生韵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是徐渭的一句题画诗,道出他不落藩篱,个性鲜明的艺术主张,这也是大写意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大写意为何“不求形似”,这一观念的美学基础来自哪里?《庄子·外物》中有段话十分精妙:“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在感慨默契之难得的同时,指出目的一旦达到,工具便可抛弃。沿此思路,就中国画的语境而言,或可以说:形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绘画在五代两宋时期就通过“以形写神”的写实技艺达到“形神兼备”的表现高度,当“形似”不再是困扰,画家便开始追求“不似之似”了。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形似之外求其画”,北宋欧阳修提出“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在文人艺术家的倡导下,“尚意”观念成为中国画的美学核心。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诗句鼓励绘画摆脱“形似”的束缚,追求生动气韵。此后宋元的文人画家凭借写意的表达途径,超越“形似”的局限,抵达了“得意忘形”“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中国画对形的“似与不似”的认识,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的形神观,后世的写意画家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一命题做出自己的解答。“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认为,画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齐白石曾说:“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不求形似、离形尚意的绘画思想成为历代写意画家的共识,并在大写意创作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气韵生动”是千年来品评绘画的第一要旨,更是大写意创作的首要追求。对于中国画,笔墨形象是载体,气韵意境是内涵,空有笔画墨团却无气韵透出的作品,是无法生动感人的。精彩的大写意作品在前,往往还未及细看笔墨形态,画中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先声夺人。因写意画的笔墨本身有独立于物象的美感,故而那些干笔疾行扫出的飞白肌理,湿笔遣色印下的水迹墨渍,墨色铺陈涨开的洇晕渗化,饱满的墨线、浓郁的色块以及挤出的空白……所有形态都呈现出笔墨自身独有的视觉吸引力,尚无需分辨所画何物,便已有了怡情悦目的审美享受,这就是大写意的典型特征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