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张际才:画山水无需笔笔讲来历,处处讲师承
(以下文字整理自张际才中国写意山水画训练营第1–5期教学现场,图片为张际才作品)
文章插图
一、什么是中国画的“雅”和“俗”?
真正的好作品,难在雅俗共赏。
所谓“雅”,郑玄《周礼注》中说“雅,正也。”在古代文人画论中有“五雅”之说:高雅,典雅,隽雅,和雅,大雅。“雅”追求的是古朴天真,天人合一,无法而有法,意境神恬气静,韵味无穷。
所谓“俗”,通常是指“匠气”“俗气”,是“雅”的反面。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中,有“画忌六气”之说,一曰俗气,也叫庸俗气;二曰匠气,也叫江湖气;三曰火气,笔墨剑拔弩张,着色艳丽;四曰草气,就是草率气,笔墨漂浮,粗而不精;五曰闺阁气,笔墨软弱无力;六曰蹴黑气,即污胀气,不讲画理,远近不分,层次不明。
人们对“雅”和“俗”的理解是随时代变化的,当代我们理解的“雅”,就是作品要有书卷气,有格调品质,有思想和审美穿透力,有正大气象和时代气息;现在的“俗”,就是媚俗,画家没有自已的个性风格,艺术主张,审美追求,随波逐流,市场喜欢什么就画什么,流行什么就画什么,作品充斥江湖气、酸腐气、铜臭气,画面甜俗陈旧,千篇一律,意境空洞,格调低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俗”,仅指“庸俗”,而非“世俗”“通俗”。生活的精华就是诗,一些生活的、民间的、乡俚的、民族的看似平常,实有“大雅”。齐白石刚出道时,为什么不被当时的文人画家所接受,就是因为说他“俗”,没有文化,把萝卜白菜入画;实则他的作品非常接地气,非常淳朴,他的画都是对生活自然而然地流露,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了一股清风,一扫清代以来仿古摹古的陈旧之风,最后得到大家普遍的承认,到后来,他的作品由“俗”变成“雅”了。所以“雅”和“俗”是相对的,在审美上有“大俗则大雅”的说法,真正的好作品,难在雅俗共赏。
文章插图
二、学中国山水画为什么要多读书?
中国山水画实则是中国文学、哲学、智慧在绘画上的美学体现,以画寓情、以画言志、以画载“道”,所以潘天寿说:“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提倡画家多读书,特别是文学、哲学方面的书,这是有道理的。
先说山水画的基础--笔墨。笔墨不单是媒介技法,还有它自身的格调,这个格调就体现在画家的艺术修养上,为什么同样的勾、皴、擦、点、染,同样的破墨、积墨、泼墨,有的人画出来就混沌不分,轻飘泛力,而有的人画出来则笔墨灵动,形神兼备?这就是画家艺术修养的不同,而修养来自于对笔墨的理解,对画理的认识,这些都是要读书的。
再说气韵。前人都视气韵为至高境界,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说:“气韵生动为第一义”。黄宾虹在《古画微》中载:“气韵生动,全关笔墨。”中国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都体现在气韵之中,而要气韵生动,功夫在画外,“诵古今之书,睹古人之迹”“精神所到,气韵以生,本于规矩准绳之中,超乎形状迹象之外”“夫理法人于笔墨,气韵出于精神”。正如程大利先生所说:“气韵生动不是谈画的,而是谈人的”。不读书,何立人。
再说意境。山水画特别讲究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是画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诉求,而“境”是画面的物象构成。没有“意”,何来“境”?画什么?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这其实是最考验画家的,为什么行画商品画不耐看?没有艺术价值?就是因为行画甜俗、没有思想、没有审美追求,千遍一律;而艺术水平高的作品,不仅意境美,思想格调也高,引人遐想和思考。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