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张际才:画山水无需笔笔讲来历,处处讲师承( 二 )
现代画家不仅要读传统文化经典,同时也要读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方面的书,要跟上时代步伐,思想观念不能陈旧,审美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农耕时代。
文章插图
三、画画无需笔笔讲来历,处处讲师承。
绘画是情感的表达,技法是为情感服务的,世上技法千变万化,开放包容,融通中外,灵活运用才是王道。
拿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皴法为例,古典山水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芥子园画谱为核心的完整体系,加上近现代大家的实践,皴法创新几无可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山水画创作的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我们不拘成法,灵活运用;创作切忌按步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笔笔讲来历,处处讲师承,那画出来的东西必然是死山假山,概念化,呆板无趣,更不必说风格个性了。
正如张大千所说,画山最重皴法,古人有种种名称,只不过就其所见的山水而体会出来的。应该用哪一种皴法传出,那所见的形状如何,遂名叫作某某皴,并非勉强非用此皴法不可。所以我的意思,山水皴法不必拘泥,只要看适于某一种,就用某一种皴法。
何海霞也曾说,对待外来的东西,不能闭关自守。没有借鉴,作品难于提高。不能只以为传统就是祖传秘方,如果有这种想法,这将阻碍你的艺术之路向前拓展。在我的绘画中,油画、水彩、水粉技法我统统都吸收,我是老传统的“叛徒”。当然,我不是完全否定优秀传统,我在老传统的路子上走了几十年,到后来为什么我在技法上中西兼收呢?因为艺术是发展的,笔墨当随时代。
文章插图
四、看画气韵第一
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古人有六个方法。
我们常说,看画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所谓“势”,就是气势、气韵,所谓“质”,就是技巧功夫,表现方法。这句话源自宋代郭熙画论《林泉高致》,原文是:“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说的是画家观察真山真水的一种方法,要求画家深入观察大自然,抓住山水的主要特征(势),这种中国文人画家独特的对自然的观照方式,后来逐步成为欣赏中国山水画的一种重要审美依据。
元代学者汤垕(hòu)的《画论》,是一部系统提出绘画鉴赏方法的著作,如何欣赏、读懂一幅画?他提出了“六法”:“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六法可以说是对“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作了具体的阐述,看画气韵第一,然后才是笔墨、章法,最后才是形似,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所说“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汤垕《画论》所说“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之”,看画、观画的最高境界,是观者已经不在意画家创作用了什么技巧,用了什么方法,只被画面整体呈现出的那种天然之意境、意趣、气韵所感染,沉浸其中而忘乎所以。
当然,作为创作者,可不能只取其“势”,不取其“质”,没有“质”,则“势”难成矣。这是另话。
今人观画,则看人第一,身份第一,头衔第一,如是友人、领导、“名人”之作,按“六法”观画,虽明知惨不忍睹,却也拍手称赞,甚至脸不红心不跳赞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云云;观者如确实属于不懂画的,尚可理解,如属于艺术界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权威人士,则危矣。
文字整理/子语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