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体@重续篆法的王澍,继承二李衣钵创篆书三要,其字看似纤细实则柔韧

导语:王澍是清代第一位以篆书知名的书家,他师法二李,而又不拘泥于古法。在篆书创作中,遵循自己概括的核心原则,即“篆书三要”: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支配下,王澍的篆书作品卓然不同。结体@重续篆法的王澍,继承二李衣钵创篆书三要,其字看似纤细实则柔韧
文章插图
王澍的篆书,取法李斯、李阳冰的“玉箸篆”之法。用笔圆转平衡,线条瘦硬含蓄,章法自然相成、和谐统一。点画虽然纤细,看似枯淡缥缈,但实则柔韧虚灵,笔力内剑。他的成就使唐代以后篆书几成绝响、古法渐失、无法依傍的颓势得到了匡正。唤起了乾、嘉以后许多书家的写篆热情,被视为扭转有明以来以奇诡怪誔之书为能事的风气,重续篆法、兴灭继绝的重要人物。结体@重续篆法的王澍,继承二李衣钵创篆书三要,其字看似纤细实则柔韧
文章插图
清朝统治者的强硬手段导致大批文人学子避谈时事,潜心从事金石考据,文字学、训诂之学也因此得以发展。与此同时,清朝的统治者通过开编书局等方式,引导、笼络一批文人学者从事古籍的研究整理工作,王澍便是这批文人中的一个代表。结体@重续篆法的王澍,继承二李衣钵创篆书三要,其字看似纤细实则柔韧
文章插图
王澍,字若林,号虚舟、竹云,江苏金坛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入翰林,官至吏部员外郎。王澍可谓是开启清代篆书风气的前辈,其身份不仅仅是书法家,更是一位典型的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同当时大多数的文人士子一样,他参加科举考并在朝为官,曾在翰林院纂修史书,后又因善书被封为五经篆文馆总裁官。结体@重续篆法的王澍,继承二李衣钵创篆书三要,其字看似纤细实则柔韧
文章插图
当时学董之风盛行,王澍虽然在朝为官,却也对这种风气十分不满。他在《论书剩语》中说:有明前半未改其辙,文徵仲使尽平生气力,究竟为所笼罩。至董思白始抉破之。然自思白以至今,又成一种董家恶习。并强调,作书不可以不通晓篆隶,时人写字满纸别字,是因为不理解写字的根本,随陋习乱写罢了。若知晓篆书法则,笔法就有规则。这是入正统之门的第一步。结体@重续篆法的王澍,继承二李衣钵创篆书三要,其字看似纤细实则柔韧
文章插图
更指出欧、褚从隶来,颜、柳从篆来,钟、王、虞、永多用篆体,古人用笔皆有意义,虽写真楷。而常出入于篆隶八分,时兼用飞白章草,故其书法能变化而不测也,以此来标榜有篆书之意的书风才属佳作。王澍在篆书上的造诣,不但令他在当时的书坛建立起了权威性和话语权。还令他重续了“正统”篆法,使玉箸篆重新流行。结体@重续篆法的王澍,继承二李衣钵创篆书三要,其字看似纤细实则柔韧
文章插图
玉箸篆,即唐代李阳冰篆书的基本笔法。玉给人的感觉是透亮的,温润的,有高贵的气质,是君子之所佩之物。箸是筷子的另称,整齐划一。而篆书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线条粗细要保持一致,且线条要挺劲如筋,有弹性,不单纯以骨力胜出。故而,王澍说篆书的行笔须如蚕吐丝,言简意赅,由抽象变为具象,与物传神。他的作品亦如此,如《篆书五字轴》,线条如古藤枝节,非单纯之弧度,而是滑中带涩,清瘦韧劲兼备。结体@重续篆法的王澍,继承二李衣钵创篆书三要,其字看似纤细实则柔韧
文章插图
更为重要的是,王澍还通过考据历代名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篆书技法和审美观。《论书剩语》其中有一小章节就他用篆书而论,涉及用笔与篆书特点。也正是在这段文字中,王澍提出了他进行篆书创作的核心法则“篆书三要”王澍提出的篆书创作的核心法则“篆书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