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宋朝李觏的《秋晚悲怀》,悲而不伤,乐观积极,充满向上的力量

前言:
5岁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就以文章著称一方,曾巩是他的得意门生,欧阳修是其文坛好友,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得益于他的教育理念,范仲淹更是极其敬佩他的才华学识。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李觏,虽出身微寒,却刻苦自律,勤奋向上;虽博学通达,才华横溢,却屡屡在科举途中铩羽而归。
【 范仲淹!宋朝李觏的《秋晚悲怀》,悲而不伤,乐观积极,充满向上的力量】他的前半生,可谓挫折不断,屡遭打击,幸运的是,他能及时变通,放弃了不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转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人生的后半场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地成功,李觏也一样,他的人生之路也是历经百转和千回,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一首《秋晚悲怀》,来走近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彼时的心路历程。


范仲淹!宋朝李觏的《秋晚悲怀》,悲而不伤,乐观积极,充满向上的力量
文章插图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宋 李觏《秋晚悲怀》
简译:年华渐长,每日里为生计奔波,总有忙不完的事情,特别是秋分过后,夜长昼短,转眼就是一天,许多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做,这一天就过去了,真是让人着急。
金风送爽,秋意渐浓,树叶一天天地变黄,又渐渐地染上红色,时光倏忽,从早晨的朝阳到傍晚的夕阳,好像就是一瞬间而已。
春水东流,带着离人的情谊和祝福,终究会奔流入海,汇入浩瀚无边的海洋,奔腾着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高山峡谷中的小松树虽然还没有长高,但是却能顶天立地,它虬枝昂扬,经受得住耐得住任何风霜雨雪的摧残,从而更加茁壮挺拔。
如何才能留住这匆匆而逝的光阴呢,如果能像道书中的壶公那样就好了,追随着壶中的仙翁,也许就能知道日月的长短,从而不令岁月白白地蹉跎,华年不再匆匆地流逝。


范仲淹!宋朝李觏的《秋晚悲怀》,悲而不伤,乐观积极,充满向上的力量
文章插图

赏析:首联和颔联写悲秋伤逝,这秋天既是自然界的秋天,也是人生的秋天,华年不再,壮志未酬,而天又将寒,时日渐短,时不我待,那逝去的光阴再也回不来了,人生更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屈原说,惟草木之零落兮,伤美人之迟暮。愁人知夜长,志士嗟日短。对于屡试不第的李觏来说,这悲秋感时之情都是其内心的真实感受。
日日年年,时光催人老,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满腹的雄才大略更是无从施展,时间依旧向前,心中的块垒却无从化解,这忧伤之情亦是情理之中。


范仲淹!宋朝李觏的《秋晚悲怀》,悲而不伤,乐观积极,充满向上的力量
文章插图

颈联写壮志,力求奋发向上,激励自己同时也是鼓励和他有相同际遇的人,乘风破浪会有时,春水流,总有奔流到海的时候;不畏惧,经得住岁月的磨砺和考验,小松树总有顶天立地的时候。
虽然有颈联的鞭策和豪情,但是,作者还是未能完全释怀,所以尾联中又略微带了点淡淡的伤怀。
其实,那也无他,作者也只是怕岁月空蹉跎而已,因为世上没有壶公,所以这悲怀倒是有给予人警醒的作用,莫等待,莫幻想,唯有前行才是正解。
前半部分是伤秋悲时,后半部分是警醒自振,却是虽悲不伤,充满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无穷向上的力量,令人起振奋之情,不愧是一首有着积极意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