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苏轼:真正的贫穷,是心无安处( 二 )


历经人心鬼蜮,依然用一腔赤诚,坚守自己当初的理想。
他用一生践行着儒家仁爱的信念,反过来,这份信念也成了他的庇护所。
他的善行善举被大家看在眼里,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敬他,爱他。
点滴的善意汇聚,让他一生不曾消沉,不曾颓丧。
王安石#苏轼:真正的贫穷,是心无安处
文章插图
02

  • 安于底线,守住人格。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贬谪与升迁,是他人生的交响乐。
随着新党旧党的轮替,重臣培植心腹做御史攻击政敌,逐渐成了朝廷惯例。
打击异己几乎变成了流程化的标准作业。
朝堂上的理念之争,君子之争,开始变成党派之争,利益之争。
苏轼第二次起复之后,朝堂里有个叫张商英的人主动投靠。
想要给苏轼当打手,帮他剪除异己。
谁知他话还没说完,苏轼就翻了脸。
苏轼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互相攻讦倾陷岂是臣子所为?”。
然后把张商英赶了出去。
要是换成别人,面对张商英的投靠,高兴都来不及。
但苏轼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
是非对错,一清如水。
不触及底线的时候,他永远是个好好先生,一旦触及底线,他谁也不认。
王安石罢相之后,太皇太后启用司马光做宰相。
为了彻底清除王安石一党,司马光决议废尽新法。
就连惠民利国的《免役法》也要一并废除。
苏轼不服,去政事堂与司马光理论。
苏轼眼里没有党派,只有对错。
新法害民,当然要废除,但《免役法》既然利民,就必须留下。
司马光却不听劝告,执意废掉《免役法》,消除王安石一党的影响。
苏轼气得骂他司马牛,摔门出了政事堂。
也正因这事,苏轼和旧党有了嫌隙,导致新党与旧党皆不能容他。
自此埋下他一生颠沛的伏笔。
冯骥才说:“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也正因这些底线,立下了每个人的人格。
人格如黄金,是一个人身上最贵重的东西。
苏轼一生不断被贬,但是他却从未妥协,从未投降。
也正因此,贫困潦倒之中,他依然能吃得下,睡得着。
守住底线,守住人格,一个人才能问心无愧,活得坦坦荡荡。
王安石#苏轼:真正的贫穷,是心无安处
文章插图
03
  • 安于简朴,平静从容。
年轻人去拜访一位禅师,路上看到一头牛被拴在树上。
牛伸着脖子想去旁边吃草,但是转过来转过去,始终都够不着。
年轻人若有所思,一见禅师,脱口就问:“为何团团转?”
禅师说:“皆因绳未断!”
年轻人十分惊讶,以为禅师见过那头牛。
禅师却说,牛被绳子束缚不能脱身,人心被欲望名利所扰无法解脱。
你说的是牛,我说的是人,事情虽然不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
人内心痛苦不甘无法安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没有斩断名利的这根绳。
无法斩断,人生自然也就无法解脱。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日日醉酒麻痹自己,一日夜晚归家他在江边说: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何时能够忘掉这些蝇营狗苟,功名利禄,安安心心地归于田园,做一个农夫呢?
后来他被贬到海南岛。
那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他和儿子睡在树林里,天当被,地当床。
买不起大米,每日以芋头充饥。
但就是这样的境遇里,苏轼依然每日安眠,读书制墨,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