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太湖石与充电桩:朱泓彦观念艺术展”在上海昌硕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二 )


有人
用精神的粘土
重塑脚步
顺时针前行
逆时针辩驳
突兀而无知的雕琢
闪耀在深渊深处
形成同谋……
诗艺与画艺相等 , 这在艺术界比较少见 。 朱泓彦早期的诗 , 意象叠加 , 侧重抒情 。 近期的诗 , 冷峻 , 凝重且克制 。 靠词语自带的张力 , 作者退出 , 并能在跳跃、拉伸、断裂之间自由切换 。 摘录如下:
飓风在弯曲的天桥上打转
那是谁都猜不透的哑谜
血管拧成了铁丝
油门一踩到底
从地狱开到天堂
喧闹乱了阵脚
古老的论调
淹没在易碎的欢乐里
我偷偷将昨日
塞进星空的锦被
诗 , 也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 。 如:
“就像不能飞翔的玻璃瓶” , 这是现实的诗
“就像飞翔的玻璃瓶” , 这是超越现实
“飞翔的玻璃瓶” , 直接由词语裂变
思考的深度在哪个层面 , 诗与画的力道就在那个层面 。 语言、色彩、技法 , 不过是承载思想的工具与媒介 。
如果更进一层 , 那么 , 艺术家要退出画面 , 不再为了表达自己 , 也不承载任何东西 。 而是呈现事物固定的存在 , 画是它本身 。 这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度 。 我非常喜欢朱泓彦的这两句:
落叶置身事外 逻辑嘎然而止……
艺术家及艺术评论家黄艺豪:
艺术家朱泓彦的观念艺术 , 是艺术发展新浪潮中 , 一处波澜壮阔的风景 。 观念艺术也可谓灵性的艺术 , 它无须用实物去展示美 , 提倡用观念传播大千世界的自然景观 。 太湖石是自然界中独树一帜的文化象征 , 形态不需要任何加工 , 充电桩是看不见的电荷传递 , 如何让我们将自然界的美 , 不加任何人工修饰传播开来 , 便是艺术之力所能够推动的波潮 。 艺术家朱泓彦的观念艺术给我们打开了这扇前进的大门 , 她曾经在一篇文章说过:无论社会处在何种阶段 , 始终需要有着真正热情的灵魂以及践行者的步伐 , 让社会文明得以发展进步 , 艺术更需要后浪推前浪 , 打破旧的艺术思维与审美观点 ,这正是每一位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重点 , 不断突破传统审美层面 , 让艺术给社会带来全新的启示和贯通 。
艺术家阿兰土土:
看朱泓彦艺术作品的细节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看生命的生发处在于细胞的动能 。
评《太湖石和充电桩》朱泓彦观念艺术展
太湖之石因太湖而名 , 江水流动湖水固守 , 地理决定文化 , 文化决定历史 , 太湖石是自然造化之物 , 被传统文人赋能 , 那么太湖石的当代文化意义何在?前卫是一军事用语 , 具有先锋性 , 艺术的前卫性则被指向艺术自身的激进 , 即区别于正统的或学院的风格、方法 , 突破固有的艺术形式传统 , 借助于技巧上的激进与形式上的革新来释放艺术的革命潜能 , 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改造 。 朱泓彦的观念艺术作品是前卫的 , 在网络化 , 碎片化、无续化、病毒化的当代社会问题如何批判 , 这是一个大问题 , 因为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都是一个问题主义的时代 。 充电桩是现代科技的人造产物 , 电能是人造能源 , 充电桩仅仅是流动电的一个接口 , 如江河之水的取水口 , 充电桩没有储电功能 , 而电池如湖 , 具有储电功能 , 充电桩的文化功能仅仅是流动的电和储蓄的电的一个转能站 , 汽车充电桩和手机的充电器的本质原理是一样的 , 只是大小不同 。 人类的文明演进史正是一个从自然空间到人造空间的进化过程 , 正如自然的太湖石和人造充电桩的文化隐寓 , 朱泓彦的《太湖石和充电桩》当代观念艺术展 , 讨论还可以不断的展开 , 我们目前处于疫情疯狂次虐的多重问题主义时代 , 时代的问题不仅仅是疫情 , 还有因科学技术发展引出来的很多问题 , 太湖石本没有问题 , 就算有问题也是文化赋予的 , 充电桩也是一个技术问题 , 科学技术问题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 因为其他问题多半是由现代技术-工业-商业发动起来的 , 可以说 , 在这个时代里谁把握了技术问题 , 谁就抓住了时代的命脉 。 把技术问题理解为现代性之核心来加以思索 , 海德格尔可能是做得最好的 。 太湖石和充电桩都是一种存在 , 在艺术家朱泓彦的作品中 , 隐寓存在的又是什么呢?(文/ 艺术评论家杜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