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金石气、庙堂气分别是什么气?

在书法品评中 , 书卷气、金石气、庙堂气这几个概念经常会遇到 , 但也非常容易被混淆 。 今天一起来通俗易懂地“捋”一下:
|书卷气、金石气、庙堂气分别是什么气?
本文图片

【书卷气】
书卷气是宋代文兴武废的社会大背景下 , 文人士大夫翰墨写心、书画寄情所产生的一个艺术概念 , 尔后一直沿用至今 , 总体风格表现为优美、流美、柔美 , 具体可包括人格精神和技法特点的两重含义 。
首先 , 它是一种文人精神释放 。 古人认为 , 书卷气也称为士气 , 士农工商的士 , 即文人士大夫 , 士气即指文人士大夫身上应普遍具有、共同追求的气质 , 神清气朗、冲和淡雅、自然悠游、不同凡俗 。 这种气质要靠独立的人格操守和深厚的学问修养来支撑 , 书法中的书卷气首先是这种气质的体现 , 是文人精神和学问修养的笔墨再现 , 并都把士气与书卷气等同起来 。 古人讲的这种士气 , 是特定的历史产物 , 因为那时的书法主体 , 主要是文人士大夫 , 而今却大有不同 。
今天的书法艺术已完全从实用性脱离出来 , 官做得高 , 学问做得大 , 字不一定写得好 。 因此 , 今天书法家所追求的书卷气 , 大可不必对古人所推崇的这种“士气”过于执着 , 但是 , 古代文人所崇尚的那种文人风骨、文人情怀以及深厚学养 , 还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 。 文人风骨 , 即人格的独立性 , 不依附 , 不屈从 , 不随时俗 , 坚守自我 , 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 等等;文人情怀就是家国情怀 , 关注国家 , 关心社会 , 关爱民生 , 关键时候敢于挺身而出 , 如颜真卿、林则徐等;再就是饱读诗书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这些 ,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书法中体现出来 , 成为书卷气的重要构成 。
其次 , 在技法风格上表现为柔美的特点 。 书卷气主要是相对于帖学而言的 , 但并非写帖的都能具有书卷气 , 必须是达到了技法上的较高水平 。 在笔法特点上 , 要点画干净 , 锋芒内敛 , 起行转收 , 自然流畅 , 墨色蕴藉 , 含文包质 。 行笔过程中 , 转笔多 , 折笔少 , 无臃赘 , 无锯齿 , 无棱角;结字上 , 中和温润 , 稳中有变 , 顾盼生情 , 摇曳多姿 , 不突兀 , 不拘促 , 不放逸 , 温文尔雅;在章法上 , 布排合理 , 节奏明快 , 前后呼应 , 上下贯通 , 跌宕起伏 , 气韵生动 。
书卷气表现出的是一种技法上的高度娴熟 , 呈现出轻松自然 , 流利遒劲 , 自由灵巧的优雅的美感 , 犹如一股清泉 , 无拘无束 , 无滞无碍地在山间流淌 。 古人论书卷气 , 首推东晋士人 。 蔡襄说:“书法惟风韵难及 , 晋人书 , 虽非名家亦自奕奕 。 ”随便拿出一个 , 都能站得住 , 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还是帖学之宗——二王父子 , 他们的法帖 , 那种高度熟练的笔墨技巧 , 那种轻松悠游的自然和自信 , 那种不激不厉的文人气息 , 生动无比 , 后世莫及 。 唐宋以来 , 如颜鲁公三稿、杨凝式韭花帖、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等 , 都是书卷气的杰出代表 , 反复玩味 , 其意无穷 。
|书卷气、金石气、庙堂气分别是什么气?
本文图片

【金石气】
金石气是清代碑学兴起催生的一个书法审美概念 。 由于考古出土的新发现 , 人们从钟鼎铭文、碑碣石刻上发现新的汉字审美样式 , 浑穆、古拙、方峻、朴茂、雄强、奇逸 , 这种美感是在帖学领域不曾看到的 。 清代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研究倡导 , 随之产生一个新的书法流派——碑学 , 一个新的书法审美概念——金石气 。 和书卷气所指向的优美、流美、柔美截然不同 , 金石气所承载和宏扬的美学思想是壮美、阳刚之美、古朴之美、外拓之美 , 反映的是古人天然质朴的时代特征和北方少数民族刚强豪放的性格特征 ,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