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账#留下碎银子就走?古代人吃完饭不对账,店家不怕吃亏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向往古代,倒不如说是向往古人潇洒自在的生活。那是李白苏轼豪迈诗词中的古代生活、那是金庸古龙江湖小说中的古代生活、那或许也是现代一部部快意恩仇武侠剧目中的古代生活。
我们总能在其间找到“江湖散人天骨奇,短发搔来蓬半垂”的自在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畅快。就连侠士日常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对账#留下碎银子就走?古代人吃完饭不对账,店家不怕吃亏吗?
文章插图

“小二,半斤牛肉一斤酒带走,银子不用找了”,说话间一粒碎银子就飞扑到桌面上,只留下一道属于江湖人的背影。那么于此,很多人就有疑问了:为何从不见小二拿起银子细数呢,难道小二就不怕吃亏了?此间之道,则需细细道来。
银贵铜贱,便携带
俗话说“在家靠亲戚,出门靠朋友”,古代没有现代这般便利的交通和通讯,古代人出上一次门往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到目的地,因此人们之间就颇为注重出门在外的“侠义”。今天在路上遇见了,你照顾我一下,来日我们就是兄弟了,那必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了。


对账#留下碎银子就走?古代人吃完饭不对账,店家不怕吃亏吗?
文章插图

这般的行走江湖中,“盘缠”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的中国民间,充当货币的多为铜,但要注意的是铜钱是十分廉价的,平日里如果只是喝个茶、买个菜倒是可以。但一旦涉及到出门远行就不大方便了。一吊又一吊铜钱怎么带到身上是个问题,带到身上后噼里啪啦乱晃招人侧目也是个问题,极其沉重的铜钱,显然是十分不便于携带的。
宋代之后纸币银票出现并发展开来,成为商贾间的主要交易手段。但银票对于普通人而言仍是贵重了些,一张面额最小的银票也抵得上普通人家许久的吃穿用度了。外出吃饭用银票结余,也就只能在高档酒店才可以看到。


对账#留下碎银子就走?古代人吃完饭不对账,店家不怕吃亏吗?
文章插图

明嘉靖之后,白银在中国民间就极为常见了。因着其贵金属的本质,白银逐渐成为取代铜钱而流通于高价市场上的“硬通货”了。
白银盛行之下,其体轻便于携带和较为贵重的特点瞬间吸引了走南闯北的江湖人。因此江湖人行走江湖也摆脱了廉价而沉重的铜钱和面值较大的银票,转而以银两为主要的支付工具。


对账#留下碎银子就走?古代人吃完饭不对账,店家不怕吃亏吗?
文章插图

古代官方政府都会发行统一标准的银两,俗称“银元宝”。银元宝就是我们在一些古装剧中所看到的那种银子,多为五两、十两或五十两的面额。同时依据面额和银子大小,银两又分元宝、中锭、小锭、碎银四种。面额大的元宝和稍小的中锭基本都用于官商间或大宗商品间的交易结算,不在市面流通,而小锭则多为商贾人家自用,其面额也是相对很大的。
且不说一般人家辛劳一辈子能否拿到如此大数额的银两,就算是有这么多银两,带着出门也是极为不方便的。银晃晃的钱财,说不定下一刻就被“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地打劫掉了。


对账#留下碎银子就走?古代人吃完饭不对账,店家不怕吃亏吗?
文章插图

因此古代人多会准备一把剪刀。外出用钱时,就用这把剪子剪下适量的碎银来使用,一小块一小块的碎银子藏在身上各处都是极为方便的,如此碎银子便诞生了。所以我们在各类书籍、影视作品中时常能看到古代人外出吃饭、办事往往就以碎银子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