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玩转冰雪

|古人怎样玩转冰雪
本文图片

清朝宫廷画家金廷标绘制的《冰戏图》 , 几个小孩在冰上滑倒了 , 另外几个小孩站在台阶上观望犹豫不决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冬至大如年 , 节俗凝聚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大雪已过 , 冬至将至 。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但又与寻常节气有所不同 。 冬至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更为丰厚的内涵 , 古语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 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 过了这一天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 在古人看来“阴极之至”便是“阳气始生” , 从此一阳生 , 春风徐徐来 , 这从某种程度上称得上是真正的“万象更新” , 因此古人视冬至为一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 。
冬至 , 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底蕴 。
先说自然 。 古人为每个节气归纳了三种物候 , 二十四节气就有七十二候 , 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 , 这七十二候未必科学准确 , 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一种观念 。 冬至三候 , 分别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 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 麋的角渐渐退去 , 山间的泉水也慢慢开始流动了 。 看 , 山河湖海、鸟兽鱼虫对气候是如此敏感 , 它们用自身的变化来表现自然节律脉动 。
冬至如同一声号令 , 让人们对天气冷暖格外关注起来 , 体现的形式就是数九 。 数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由冰天雪地到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 , 有的说从冬至这一天数起 , 有的说从冬至后遇到的第一个壬日算起 , “一九二九不出手 , 三九四九冰上走 , 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一直数到“九九杨落地 , 十九杏花开” , 冬天便真正过去 , 春天就切实来了 。
再说人文 。 古人将冬至看作“大吉之日” , 许多重要的活动都放在冬至这天举行 。 据说从周代开始 , 就有在冬至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 , 祈求免疫消灾、国泰民安 。 到了汉代 , 冬至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了 , 《后汉书》云:“冬至前后 , 君子安身静体 , 百官绝事 , 不听政” , 看来汉代冬至前后是一个假期 , 官员们可以休息 , 同时 , 军队待命 , 边塞闭关 , 商旅停业 , 亲朋携美食相互拜访 , 全国上下共同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 这也体现了以静为主、顺应时令的“冬藏”理念 , 可见古人对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关系的理解 。
唐宋时代 , 以冬至与岁首并重 。 在唐人留下的诗作中 , 我们可以看到冬至有相互祝寿的习俗 , 比如杜牧就有一首浅白的诗《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去岁冬至日 , 拜我立我旁 。 祝尔愿尔贵 , 仍且寿命长 。 ”宋人孟元老在追忆北宋都城汴梁风俗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曾说 , 汴梁人最重视冬至这个节日了 , “虽至贫者 , 一年之间 , 积累假借 , 至此日更易新衣 , 备办饮食 , 享祀先祖 。 官放关扑 , 庆祝往来 , 一如年节 。 ”短短几句话 , 可感知到扑面而来的热闹 。 宋人过冬至 , 还有“肥冬瘦年”之俗 , 这该当何解?宋人金盈之在《醉翁谈录》中说:“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 , 盖谓冬至人多馈遗 , 除夜则不然也” , 这是由于过冬至已经花去不少钱财 , 到过年就财力不够了 , 看来还是应节俭过节日 。
明清时代 , 既往形成的冬至节俗在官方和民间仍继续实践 。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 , 描绘了雍正帝祭祀先农坛盛大而庄重的场景 。 永定门内的先农坛 , 与天坛隔着中轴线相望 ,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 是明清两朝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重要场所 , 而祭先农坛的日子 , 一般是在冬至这一天 。 遥想千年前的古人 , 也是在冬至这天举行祭祀 , 中华文化的韧性令人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