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玩转冰雪( 二 )


“百里不同风 , 千里不同俗 。 ”中国地域辽阔 , 所呈现的风俗也各有特点 。 在北方家庭里 , 总是在“冬至不端饺子碗 , 冻掉耳朵没人管”的念叨声中 , 把热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 。 而在以米食为主的南方 , 冬至的美食则与米有关 。 社会学家林耀华在二十世纪中期 , 以小说的笔法写成了一部社会学名著《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 里面提到福建人在冬至这天会吃一种用糯米做的汤团 , 全家一起做这种汤团 , “他们愉快地将小面团压一压 , 再放在掌心搓成团 。 听说揉得越圆 , 家就越幸福圆满 。 ”
中国的节日就是这样 , 盘点一番就能把人盘点饿了 , 充满着烟火气、人情味 , 更有着对过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希望 。
在古人的诗歌中看雪、听雪、想雪
冬至乃隆冬之至 , 也是风雪相约而至的时节 。
在冰雪世界里 , 目光是新奇兴奋的 , 呼吸是清凉顺畅的 , 只有倾心投入雪的怀抱 , 才不辜负冬天赠予的这一最盛大的礼物 。
看雪 , 得其形色 , 更得其情怀 。 古人在赏雪的同时 , 吟诵出了无数名篇 。 宋人李之仪在《蓦山溪·采石值雪》中云:“蛾眉亭上 , 今日交冬至 。 已报一阳生 , 更佳雪、因时呈瑞 。 匀飞密舞 , 都是散天花 , 山不见 , 水如山 , 浑在冰壶里 。 ”他将漫天飞雪写得如在眼前 , 精魄似经冰雪洗礼 , 好一片晶莹天地 。 在边塞 , 唐人祖咏眺望蓟门发出如此铿锵的声音:“万里寒光生积雪 , 三边曙色动危旌” , 无边寒雪散发着冷冽的清光 , 激起诗人报国之志 , 此时不请缨更待何时?杜甫在夔州漂泊之际 , 面对茫茫白雪覆盖山川 , 不禁写道:“杖藜雪后临丹壑 , 鸣玉朝来散紫宸” , 山间偶尔露出的红岩若雪中红梅 , 又勾起他的家国情思 。
听雪 , 得其声音 , 更得其神韵 。 若置身屋中侧耳听 , 雪落下的声音总是温柔的 。 “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 ”这是白居易的《夜雪》 , 诗人由衾冷窗明知雪已来 , 但究竟雪下几何 , 他从不时听到的竹折声中得到了答案 。 白居易是在被贬江州时写下此诗的 , 对于他而言 , 时下的处境颇为艰难 , 孤寂的情绪难以排遣 , 但总算有雪陪伴 , 也是对彻夜无眠的一种怜抚 。 唐人刘长卿夜宿芙蓉山终得安歇 , 忽听到一阵喧哗 ,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 不只是犬吠声 , 还有风雪声、柴门开闭声 , 这些幽微的声音混合在一起 , 即是雪夜最需要的温暖 。
想雪 , 得其境界 , 更得其灵魂 。 雪有一种宁静的力量 , 能够使人身心俱净 , 物我两忘 。 宋人王令在酷暑难耐时期盼 , “昆仑之高有积雪 , 蓬莱之远常遗寒” , 但无法携天下人同往享受凉爽 , 自己又何忍独往呢?苏轼向来想象力丰富 , “尽道清歌传皓齿 , 风起 , 雪飞炎海变清凉” , 一首清歌能达到一场大雪的效果 , 真是极尽夸张之能事 。 清人纳兰容若身为相国公子却并不快乐 , 他咏雪道“别有根芽 , 不是人间富贵花” , 雪花自有“人间富贵花”所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 而对于农人来说 , 大雪是麦苗绝佳的棉被 , “野客预知农事好 , 三冬瑞雪未全消 。 ”雪不单能够使天地一色、万物纯白 , 还激起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向往 。
滑雪、滑冰、乘冰槎 , 古人也爱冰雪运动
冬天虽是潜藏生机的季节 , 但在冰天雪地中 , 人们却总忍不住要走出室内 , 拥抱冰雪 , 冰雪运动因此而生 , 中国古代也诞生了一些冰雪运动项目 。
从地理上来说 , 冬季降雪较多的北方地区适合开展冰雪运动 , 而较为温暖的南方地区冰雪运动不发达 。 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 , 冬季漫长 , 降雪量大 , 是人类最早开展冰雪运动的地方之一 。 据报道 , 考古学者在阿勒泰地区发现了一幅岩画 , 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 , “岩画上有一排7人 , 其中4人尾随牛马等动物 , 3人弯腰撅臀 , 手持木棍 , 专家学者称此为单杆 , 脚下踩着长条形物件极似滑雪板 , 此岩画就是阿勒泰人单杆滑雪狩猎的场景” , 阿勒泰因此也被认为是人类滑雪运动的起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