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陶孙|“雾气水光同浩渺,误看田野作江湖”,诗人自得其乐,可贵平常心

不断前进的生命不能总是匆匆忙忙 , 奋不顾身 , 有时候适当地放慢脚步 , 才会更加有利于看清周边的状况 , 才能愈发欣赏到途中的美丽风景 。 我们所有勇往直前的生命旅途 , 都是为了让生活充满乐趣 , 如果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 那么所有的忙碌全部只可称之为“仓促的生命” , 空茫而无意义 。
【敖陶孙|“雾气水光同浩渺,误看田野作江湖”,诗人自得其乐,可贵平常心】《醉归》
【宋】敖陶孙
夜深霜月冷侵肤 , 醉饮归来得自娱 。
雾气水光同浩渺 , 误看田野作江湖 。
这首《醉归》 , 作者是南宋诗人敖陶孙(1154年—1227年) , 字器之 , 号臞庵、臞翁 , 长乐(今属福建)人 。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 。 其以诗闻名于时 , 被归为以戴复古、刘克庄等为首的“江湖诗派” , 曾受此牵连而累官身降职 。 然而 , 实质上 , 其诗风与诗派之隐逸超然大不同 。 有《臞翁诗集》 , 已佚;遗诗多见收于《江湖集》、《江湖后集》 。
敖陶孙|“雾气水光同浩渺,误看田野作江湖”,诗人自得其乐,可贵平常心
本文图片

首句“夜深霜月冷侵肤” , 诗人于首句之中 , 详细地描写了自身切肤之感受 , 是真正的“切肤”之感:“冷侵肤”;并且 , 与此同时细腻地叙述清楚了当下的时辰:夜深时见月;以及当前所处的季候:有霜之深秋 。 在这样霜降之夜深时分 , 诗人为何甘愿冒着侵人肌肤的寒意而外出呢?悬而不念 , 自有交代 。
在这里 , 连续三个层次的叙写 , 既具有着一定的连贯性 , 又强调了此间所必须着重注意的地方 。 夜深之寂寥 , 霜月之寒意 , 两者叠加之后 , 方才形成最终之结果 , 即:冷侵肤 。 要知道 , 诗人每一个词的背后 , 都隐藏着自己不言而喻的意思 。 此处当然也不会例外 , 诗人自然做好了相应的铺垫 。
敖陶孙|“雾气水光同浩渺,误看田野作江湖”,诗人自得其乐,可贵平常心
本文图片

次句“醉饮归来得自娱” , 承首句而点题 , 自然而然地点明了诗人目前的状态:醉 。 自娱 , 自得其乐 , 自找乐趣 , 见《楚辞·离骚》:“和调度以自娱兮 , 聊浮游而求女 。 ”其实 , 由首句细腻之描写 , 可谓是诗人最真实的“切肤之感受” , 便能够得知诗人应该是处于薰然乐陶之状 , 醉而不迷失之态 。 正因如此 , 诗人才可以“得自娱”的 。
所谓“醉态可掬” , 当然是指向内心饱满而愿意主动去寻找生活乐趣之人 , 诗人亦属于此道同人 。 既然句中交代了“自娱”二字 , 此时此刻定然是没有同行者陪伴的 , 所以在静谧的夜深人静时刻 , 诗人才能于半醉半醒之间 , 细心聆听来自于天籁的种种美妙声息 。 此种似乎心无杂念之状态的确是可遇不可求的 , 基于此 , 诗人才能得到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受 。
敖陶孙|“雾气水光同浩渺,误看田野作江湖”,诗人自得其乐,可贵平常心
本文图片

尾两句“雾气水光同浩渺 , 误看田野作江湖” , 大多是基于前面的“自娱”二字而来 。 浩渺 , 广大辽阔 , 如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诗:“浩渺风来远 , 虚明鸟去迟 。 ”在明亮的月光之下 , 升腾的雾气缥缈不绝 , 潋滟的水光波动不止 , 组合而成为一幅宏大的画面 , 从而浮现于诗人眼前 , 让他在醉意之间 , 把原本的广阔田野误看成浩荡无际的江湖 。
这真是一个非常奇特而美妙的误会 , 不如此又怎能形成这般一幅出自天然而又别带机杼之画图 。 在这里 , 最重要的基点便是题目之中所言诗人之“醉”之“归” ,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之下 , 诗人自身的主观性就合理产生 。 然后 , 结合自然之客观性 , 不管是“夜深”所见之“霜月” , 还是切肤之“冷侵” , 都是在奠定诗人“自娱”之场景所必备 。 其中 , 尤其是月光之照耀 , 是误看之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