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林艺术博物馆$7省市25所高校博物馆馆长探寻新科技变革下高校博物馆未来走向( 二 )


关强表示,高校博物馆多为内设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身份。高校如发展博物馆,要探索通过校长授权等方式,赋予高校博物馆法人主体职责。其表示,国家文物局愿与相关部门探索建立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将高校博物馆纳入行业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开放服务、人才培养、进口免税、行业交流等政策支持。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利用高校博物馆校友资源及大学公信力,积极争取社会资助、探索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潘力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在“十四五规划”中便提出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的传媒大学,作为该校的博物馆,定位便是要反映行业的发展,也要反映行业的教育走向。传媒博物馆把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科研结合在一起,通过让学生了解传媒历史的发展,提升了博物馆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如今,该校已经把新生“入学第一课”就安排在博物馆举行,不仅加深新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也能够体验和感悟未来的发展,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奠定基础。
倪婉表示,博物馆在高校中可以发挥别的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是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哪个高校博物馆,它都应该为教学、科研服务,围绕这一点可以延伸开展很多活动。”
她介绍,武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就经常打造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展览,比如将高倍显微镜下的口腔细胞照片变成一幅幅艺术作品去展示,比如将考古学科中的内容做专题展示等,这都引起了学生乃至社会的兴趣。“我们学校有六万多名学生,其实考古专业只有几百名学生,是个很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我们就借助了博物馆的平台,让考古这样一个冷门的专业走进大众视野。”
高校博物馆可在大数据等新技术下探索新路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张富宇提出,一所大学的博物馆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浓缩。依托快速发展的智能传媒技术,高校博物馆可以在两方面探索新路径。一是文物价值挖掘。与相关企业合作,针对馆藏珍贵文物,开展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挖掘,阐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突出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加强文物间关联性和系统性研究,为后续产品研发、领域融合等提供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文物信息资源。二是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供文物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服务。
倪婉认为,在“拼宝”方面,高校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可能没有可比性,但高校博物馆是“知识的聚集地”,无论展示自然、人文和艺术,都可以将背后的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比如,目前万林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中国鸟类展,全国1400种鸟类品种,该馆就展示了1300种。虽然受疫情所限,但为了发挥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公益职能,当地中小学校可通过预约参观学习。“目前反响火爆,在校门没有完全对社会开放的情况下,仅是师生参观,每天人流都可以达到上千人。”
潘力介绍,疫情之后,传媒博物馆也一直在尝试通过VR技术、短视频、全息影像等方式,让公众可以在线看展,让更多人了解中传博物馆的藏品,“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让融媒传播成为我们博物馆工作的新常态。我想这也是预示着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中国传媒大学还持续培养讲解员这一志愿者队伍,通过讲述高校博物馆中的一段段历史,让更多人感受传媒力量,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释放学生才能的平台。
基于此,中国传媒大学在今年10月组织实施了“2021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推介展示”活动。活动启动后,共有全国各地64家高校博物馆参加推介展示,作品规模和参赛质量都创历届新高,经过选手的激烈角逐和专家认真、客观、公正的评选,63个讲解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视频制作” “优秀指导教师” “优秀创意” “最佳人气”4个单项奖。发布会上,与会领导为优秀选手和单位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