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蜀地风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文物|【蜀地风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本文图片

1959年 ,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在巫山大溪进行考古发掘 , 在一座儿童墓葬中发现了这件人面形玉佩 。 玉佩只有鸡蛋般大小 , 长6厘米 , 宽3.6厘米 , 厚1.6厘米 , 呈黑色椭圆形 , 两面中部各刻有一个凸出的人面形纹饰 。 在人面周围 , 还可以看到一些略显凌乱的刻划纹 。
文物|【蜀地风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本文图片

整体而言 , 这块玉面看上去雕刻古掘简洁 , 却又充满了生气 。 研究人员认为“在刻着人面的玉石顶端有两个穿孔 , 推测它是悬挂起来的 , 这也是给它定名为玉佩的原因 。 ”
更有意思的是 , 研究人员还认为玉面周边那些凌乱的刻划纹 , 表现的估计是古人的胡须 。 “因为在五六千年以前 , 不可能有今天的刮胡刀这样锋利的工具 , 把胡须处理干净 , 所以这件玉佩表现的应该是一名男性 。 ”至于玉面的功能 , 有专家推测它可能是原始的玩具 , 也有专家认为它是一件类似护身符性质的器物 。
在数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 古人为何会以人面为装饰呢?纵观新石器时代的各地文化 , 人面的装饰并非大溪玉面孤例 。
在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以上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 就在其内壁彩绘出了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 这件著名的陶盆已经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 也曾登上历史教科书 。
文物|【蜀地风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本文图片

▲ 新石器时代彩陶罐
此外 , 距今5500年以上的内蒙古红山文化 , 也发现了彩塑的女性头像;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 则大量出土了神人兽面像 。
在这件人面形玉佩之外 , 还有夹炭红陶、彩陶等陶器以及玉璜 , 玉玦 , 绿松石耳坠等装饰品出土 。 考古人员发现 , 大溪遗址出土的这些器物 , 既有自己的特点 , 某些方面也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影响 。
【文物|【蜀地风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文物|【蜀地风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本文图片

▲绿松石坠
大溪文化在彩陶方面 , 这里出土的瓶、罐、钵、碗等器物装饰着直线、弧线以及圆圈纹等 , 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 , 都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 但是 , 大溪文化中彩陶上的勾叶纹与花瓣纹 , 则是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典型纹饰 。 此外 , 大溪文化的红花套遗址和关庙山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残件 , 也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几乎相同 。
文物|【蜀地风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本文图片

▲ 新时期时代彩陶瓶
文物|【蜀地风情】大溪玉面,折射蜀地千年文明史
本文图片

▲ 新石器时代陶球
这些独有特点和相似之处 , 说明大溪文化根植于当地发展起来 , 它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并且自成系统 。 正如苏秉琦所言 , 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 在中国的大地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特点的区域文化 。 它们和中原文明一样 , 都是同时发展着的众多水平相近的文明之一 。 它们散布在四面八方 , 就像天上的星斗 。
不过 , 即使是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 这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 它们多元一体 , 共同汇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 大溪文化 , 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文化之一 , 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