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二 )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文章插图
唐太宗手下的大臣们经过调查研究,最终认定《兰亭序》应该在一个法号“辩才”的和尚手里。
为唐太宗提供线索的是唐代名臣----虞世南。虞世南是唐初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在书法历史上能有一席之地,重要原因之一是得到了王羲之后人的真传。王羲之的后人就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智永禅师继承了先辈的书法艺术细胞,在书法上同样造诣深厚。虞世南曾经投奔过智永禅师的门下学习。名师出高徒,所以虞世南的书法水平才能够在书法发展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现在虞世南看到唐太宗为了王羲之的《兰亭序》朝思暮想、茶饭懒咽,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他自然要在唐太宗的面前表表忠心。明确告诉唐太宗“《兰亭序》在王羲之的后人手中一直流传,七世孙智永禅师没有子嗣,那就很可能在智永禅师的徒弟辩才手中”。
虞世南的可靠信息让唐太宗看到了希望,用老百姓的话说,差点一个高蹦起来。有了可靠的信息,基本确定了《兰亭序》在智永禅师的徒弟辩才手中,下一步就是想尽办法弄到手了。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文章插图
房玄龄推荐萧翼,辩才成挚友虞世南提供了《兰亭序》的可靠信息后,马上派人到浙江绍兴云门寺召见辩才和尚,询问《兰亭序》的下落。辩才和尚却是一口否认,说自己根本不知道《兰亭序》的下落。辩才和尚的装傻充愣让唐太宗很是失望和恼火。唐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不能动用武力,用严刑拷打和棍棒来迫使辩才和尚就范,交出《兰亭序》,只能是让辩才和尚回归寺院。
这时候,唐太宗的另一个重臣房玄龄开始出谋划策。那就是要接近辩才,只有接近了辩才和尚,才有可能探听到《兰亭序》的真实下落。
派谁去辩才和尚那里卧底呢?房玄龄推荐的是萧翼。萧翼在唐太宗面前取得了王羲之的另外的书法作品为钓饵,开始实施诱骗《兰亭序》的计划。
萧翼乔装改扮成一个赶考的秀才,乘船到了辩才和尚的云门寺。假装观看寺院院墙上的壁画。辩才和尚看到了有人欣赏自己寺院的壁画,就对萧翼产生了好感。二人开始攀谈起来。萧翼是南朝梁元帝的后人,官至谏议大夫,那是满腹经纶。可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辩才和尚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样的饱学之士怎么没有早些遇见?
虞世南@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李世民费尽心思骗到手,后来真迹哪去了
文章插图
慢慢地,萧翼告诉辩才和尚,自己酷爱书法,尤其是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还珍藏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呢。辩才这时候也不再对萧翼怀有警惕之心,出家人的善良让他没有了警戒。在萧翼拿出从唐太宗那里暂借的王羲之的其他作品的时候,辩才和尚说道“确实是王右军的真迹,但不属于王右军的绝品”。萧翼连忙说“王右军的绝品乃是《兰亭序》,可惜已经毁于战火”。
辩才和尚就得意地说“老僧有王右军的《兰亭序》的真迹,可供施主一观。”萧翼故意说“不可能,不可能。一定是赝品,假的”。辩才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就把偷偷藏在房梁上面的《兰亭序》真迹取下来给萧翼观看。萧翼压抑着内心的狂喜,表面上不动声色,贪婪地欣赏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心里乐开了花“大功告成”。
辩才和尚也是对萧翼太过放心,就没有再把《兰亭序》重新放回房梁之上。
不久,辩才和尚出门会客。萧翼就把《兰亭序》和那几篇王羲之的真迹大模大样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当然是小心翼翼放入口袋。然后等辩才回到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