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诗与远方绝对不可缺席( 二 )


文学作品反哺城市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在滕王阁上留下的名句 , 至今仍在传颂;滕王阁也因王勃的诗闻名于世 。 沈从文的《边城》带火了凤凰古城 , 人们都循着书里的章节 , 来这里寻找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纯洁爱情 。 即便书中所描述的“边城” , 后面被证实是位于川湘交界的茶峒镇(现已改名“边城”) , 也难按捺住游客们前来凤凰古城造访的热情 。 此外 , 还有因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似银河落九天”闻名的庐山瀑布、因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更令人向往的杭州西湖 , 等等 。
一地、一城甚至一国 , 因文学作品名声大噪的例子比比皆是 。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反哺”城市的方方面面的 。 来自南昌大学的学者孙步忠、曾咏梅等 , 曾经在2011年左右 , 以“文艺作品传播对桂林旅游地形象塑造的影响”为课题 , 做过一个问卷调查 。 问卷设置了不少问题 , 其中就有“来桂林前 , 游客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桂林”“在游览桂林前 , 是否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等 。
调查结果显示 ,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王正功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使广大受访者对桂林的记忆深刻而坚定 。 因此 , 学者们得出了“文艺作品内含了旅游地形象的文化厚度”及“文艺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 , 对于旅游地形象的传播具有很大的推动力”的结论 。桂林 , 自古以来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闻名 , 吸引了大批文学家、艺术家慕名前来游览、寓居 , 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
据不完全统计 , 以桂林为主题的古诗、现代诗就有5000多首 。 这些文学作品 , 强化了桂林旅游地的形象 , 也是旅游者未启程前 , 对旅游地形象的初步感知 。 通过阅读 , 进一步激发了旅游者出游的兴趣 , 其实是起到了“增益”的功效的 。
郭静说 , 文学作品相当于城市的另一张名片 , 其影响力是持续释放的 。 以“诗想者”出版的一本《广西诗歌地理》为例 , 该书集中收录了百余位国内诗人写广西的诗歌 , 其中以桂林为主题的有二十多首 。 通过诗人敏锐的感知 , 描摹出桂林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别样的体验 。
用好文学旅游资源 , 给世界级旅游城市一个“诗意的出口”
纵观人类的旅游活动 , 起源就与文学结缘 。 旅游促进了文学作品的诞生 , 文学也在很大程度上作为“无声的载体” , 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 当文学作品与旅游业相结合 , “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应运而生 。
中国旅游研究学院学术委员肖洪根博士曾经进一步论述过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 。 他说 , 文学旅游资源 , 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 它与著名作家、经典文学作品、大众熟悉的文学作品故事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真实(或虚构)场所有着直接、密不可分的关系 。 作家故居、纪念馆、作品故事情节游览线路、作家及诗人萍踪所至留下的石刻、碑记、诗文等 , 都是文学旅游资源的具体表现形式 。
目光回到桂林来 。 按照肖博士的界定 , 桂林这座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学旅游资源堪称丰富:历史上 , 许多名家曾经贬谪到桂林 , 在寓居桂林或者途经桂林时 , 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 如李商隐的《桂林》、宋之问的《桂州三月三日》《登逍遥楼》、黄庭坚的《到桂州》、刘克庄的《簪带亭》等等 , 不胜枚举 。 近代 , 来桂的文化名人就更多了 , 并且作品都大范围得以传播 。 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 绝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