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哪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者,荀子,出处:《荀子.哀公》 , 释义: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 , 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谁的名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插图

出自:战国荀子《荀子·王制篇》,是荀子的名言 。意思是:水可以把船浮起来 , 也可以把船掀翻 。原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译文: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托船,也可以掀船 。扩展资料:“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的历史例子1、黄巢起义,一开始老百姓是支持他推翻晚唐的统治阶级的,但黄巢打到长安后烧杀抢掠,又被老百姓抛弃 。2、王莽篡政,王莽是大司马的时候,很得朝廷上下和群众拥护,但篡政为帝 , 受到士人和老百姓的反对,很快败亡 。3、李自成起义 , 李自成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推翻了明朝,但起义军内部腐朽,贪污腐化强抢民利 , 又被推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谁说的水则载舟,亦能覆舟”原文出自《荀子.哀公》篇 。
拓展资料:
(一)最早出自孔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 , 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 ,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谁说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插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荀子说的 ,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 , 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哀公》:“孔子曰:“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译文:孔子说:“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 。水能载船,水能翻船 。’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扩展资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相关诗词:破阵子·江河水作者:左河水破坝排山易泻,裂崖倒壁难收 。常展清幽通万物 , 亦起惊涛卷壑沟 。载舟也覆舟 。译文:江河之水可直可弯,能动能静,发威时排山倒海 , 移山造地,一泻千里;发怒时还裂崖破坝 , 毁田破屋,乃一发不可收拾 。当天地间风清气和时,江河便幽静温和,默默地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服务,成为便利且低廉的万物运输承载体;但一旦风起云涌,则会卷起惊涛骇浪 。人们要明白,水能够载船,也能够倾覆船舶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一句是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插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一句是: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释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拼音】:shuǐ néng zài zhōu,yì néng fù zhōu 出处: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李世民简介: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 , 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 。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 , 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字面解释:水可以把舟船浮起,也可能使舟船倾覆 。

2、“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见于唐太宗“纳谏”魏征的一段故事 。
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 。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 。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 , 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 , 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 。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 。
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 。百姓可以支持皇上的统治,也可以推翻他的统治 。意思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相近 。

3、原文见《荀子.哀公》篇 。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 , 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公务员考试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是谁说的?
厚德载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插图

意思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 。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 。原文: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译文: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 。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君王的想要获得安宁 , 那么最好是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想要获得繁荣,那么最好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士子;想要获得功名,那么最好尊崇和任用贤能的人,这是关系到统治者安危存亡的大事 。出处:《荀子·王制》——(约公元前313-公元前313)荀子扩展资料所谓“厚德”即最高尚的道德 。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首先是指一切人 。“人”与“物”可以联用,称之为“人物” 。厚德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也就是说,想要载物必须有厚德 。做人首先要强调厚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只有增加了内涵 , 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和博大精深的学识 , 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亦才能够关心人、爱护人,以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兼容并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厚德载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插图

“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最早是荀子说的 。原文见《荀子 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其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 。”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 , 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译文: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 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 , 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相关故事:战国时 , 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 , 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 ,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膳碌闹辉谌诵谋忱?。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 , 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 , 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 , 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 。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公务员考试题: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 。这句话是谁说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插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 , 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引用唐太宗多次引用这句话,因为他体会最深  , 受益最大 。他左有文臣魏征,房玄龄,右有武将秦琼,尉迟恭等为大唐打天下 ,  创造了大唐盛世,更是民心所向 。水就是民心 , 舟就是统治者 , 唐太宗深谙其道,深得人心 。而强大的秦朝就不懂这个道理,焚书坑儒,劳民伤财修长城,而失去了民心 。项羽也是如此,火烧阿房宫 活埋战俘,而取得了自刎的结果 。刘邦就会收买人心 占领咸阳,秋毫无犯 ,民众拥护 , 取得天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用辩证观看,凡事有利必有弊,水既能让你舟行于上而如履平地,也可吞没船只,让你葬生其中,这就是说凡事必须看两面,利弊权衡 , 而后抉择 。

从偶然性角度讲 , 水载舟是必然性,覆舟只是必然中的偶然性,所以要在载舟的必然性中去预防覆舟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在做事情的时候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疏忽细节和次要矛盾 。

用“度”去衡量的话,就是凡事必须掌握度 , 水本来可以很好的帮我们载舟,可是超过一定的度,而没有利用好,便可能有覆舟之险,所以做任何事情,掌握好分寸很重要 , 不能力度不够,更不能过度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是什么意思?公务员考试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是谁说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哪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插图

出自《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 , 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 , 未尝知劳也 , 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 , 丘、小 人也 , 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 , 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 , 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邃的后宫之中,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 , 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 , 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 。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不到来呢?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发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你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退朝,而各国逃亡而来的诸侯的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 , 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 , 百姓好比水 。水能载船,水能翻船 。’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扩展资料:“水可载舟 , 亦可覆舟”,是最简单明了的生活现象,中国先哲则从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何避免倾覆的危险 , 《荀子》中给出了明确答案 。在引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接着谆谆开导说:“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统治者要安荣显名,使得水能平稳载舟,就应该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 。荀子认为,这些对统治者来说,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长治久安之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公务员考试常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是魏征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出处对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 ,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 。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 , 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荀子.哀公》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 。”原意应该出自荀子 。
《贞观政要·论政体》:“君 , 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原话应出于魏征 。


(望采纳,谢谢 。)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文章插图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 , 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 , 也能使船沉没 。”,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一、出处:《荀子.哀公》篇二、原文: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 , 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三、译文: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 , 百姓好比水 。水能载船 , 水能翻船 。”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 , 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荀子著文,多以论述中心为其题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国君为题,所述多为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颇有拼凑之嫌 。然而听其徐徐道来,胸臆间亦不免渐生兴亡之悲 。从历史上来看,鲁哀公可称是一个昏庸的诸侯 。其在位时,正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之际 。当时的鲁国,内有权臣季氏当道,外有齐国屡次莫名的讨伐,又曾遭到吴国的侵犯,然而哀公却如同一个无知的孩童,将自己的眼光只界定于触手可及的宫墙之内,甚至为自己不曾了解哀伤、忧愁、劳苦、恐惧、危险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赏析面对这样不知世事的君主,连孔圣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 。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后还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启发:您看到宗庙里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 , 不是会感到哀伤吗?您每天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但如果有一件没办好 , 可能就会带来灾祸,难道这不是令人发愁的事吗?不过夫子的滔滔大论显然没有打动哀公 , 他所感兴趣的也无非是古代的礼服、礼帽之类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 , 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 。水能载船也能翻船 , 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三、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 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什么含义一、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 , 也能使船沉没 。
二、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 。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 , 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
三、出处
(一)最早出自孔子:君者 , 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 , 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 , 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 所宜深慎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下一句是什么?首先没有“滴水不漏”这句话的下句;和“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联系不到一起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最早出自荀子,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滴水不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一句是什么?。?/h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首先没有“滴水不漏”这句话的下句;和“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联系不到一起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最早出自荀子,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 , 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水能载舟,下句是什么亦能覆舟!
出自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 ,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 , 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

水能载舟下一句是什么?来自哪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其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 , 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 ,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 , 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丈很工整的一句话是什么?上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下联:财可助人也可害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哪里?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语出《唐太宗集
自鉴录》原文是:“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 。亦能载舟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请问这句话的出处? ?。ㄒ唬┰募盾髯?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
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 , 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
思哀 , 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 , 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 而退 , 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 , 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 , 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ǘ盾髯印ね踔破分杏姓饷匆欢位埃骸笆税舱? ,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 ,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ㄈ┨瞥跷赫骱吞铺谝捕啻巫庋墓鄣?。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ㄋ模┨啤の横纭囤商谑际琛罚骸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一)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 , 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 , 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 , 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 , 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 , 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 , 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 , 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 , 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语出《唐太宗集 自鉴录》原文是:“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 。亦能载舟 。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 。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 , 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竟然不是唐太宗的原创?今天的喜文乐见,带你看二次搬运作者唐太宗如何在大唐炒火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