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再论“概念的专横”

文献|再论“概念的专横”
本文图片

佛兰克说:法律科学的注重之处和自然科学正好相反;他不是观察个性 , 而是去获取凌驾于、独立于经验的共性 。 其目标不是创新性 , 而是固定性 。 确定性、稳定性和严格性将通过理性获得 。 而理性要通过干巴巴的抽象概念的霸主地位来实现 。 对法律人来说 , 理性的通知变成了一种新的绝对主义 。
【文献|再论“概念的专横”】文字的力量是我们生活中最为传统的力量 。 直到昨天 , 人类学的学生才开始承认存在这样逃不掉的文字圈套 , 将我们大部分的思维禁锢其中 。 我们继受的共同概念将我们包围 , 就像故乡的空气一样自然而顺畅 , 他们强加于我们 , 以无数种方式限制我们的智力活动——但更为确定而无法抗拒的是 , 因为他是我们必须用来表达最简单意义的语言所固有的 , 因此 , 我们能够自己思考之前 , 他就被采用 , 被同化了 。 我们甚至几乎乜有考虑过要从这种语言结构中解脱出来 。 自我们脱尾成人起 , 已经过去了数万年 , 但是我们仍然适用一种满足于一种树栖人类需求的方式进行交流 。 因为语言 的声音和符号见证了其原始起源 , 因此 , 这些声音和符号的联系 , 以及在适用他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和由我们的始祖强加的思维习惯 , 被认为见证了一种同样重要的连续性 。
文献|再论“概念的专横”
本文图片

由此可知 , 文字对社会生活具有“型塑”作用 。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 ,一千年、两千年前 , 甚至几万年前的事情 , 只能依靠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 现在的人们 , 要么根据文献记载的内容 , “重建”当时的情况 , 要么根据在考古现场发现的“痕迹物证”来“重建”当时的情况 。
可以肯定的是 , 当时的真实情况 , 与现在的人们根据文字记载和“痕迹物证”“重建”的情况肯定不同 。
因此 , 当时发生了什么 , 就只能根据文字记载和“痕迹物证”确定 。
换言之 , 是文字记载和“痕迹物证”决定了当时的历史是什么样子 。
比如说 , 秦国赵国的长平之战 , 有没有这段历史?
当这件事情发生完毕 , 都成为了过去 。
唯一存在的就是历史文献记载 , 而历史就是人们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情景 。
就好像 , 人们读了“床前明月光”的诗句 , “重建”李白作诗思念家乡的亲人的情景一样 。
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文字对历史的决定作用 。
文字对现在的生活有“型塑”作用 。
今天月朗星稀 , 我走出楼门 , 仰见明月 , 我想起了苏轼的《后赤壁赋》:仰见明月 , 顾而乐之 , 行歌相答 。
又想起了《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 , 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 , 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见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 。
如此 , 我眼中的月亮瞬间与众不同 。
文献|再论“概念的专横”
本文图片

文字对将来的生活有“型塑”作用 。
比如新制定的《民法典》 ,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型塑”作用 。
一方面 , 人们要解决 , 现实中的这个行为 , 属于民法上的什么行为 。
两人达成协议 , 购买煤炭十吨 , 每吨1000元 。 这称之为合同 。
另一方面 , 分类 , 合同与协议有什么区别 , 此种合同与彼种合同有什么区别 。
还有一种“型塑”作用:比如党的决议中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 , 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 , 建成现代化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