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展览 | “回望”外滩旧影,那些隐身的沧桑与情感

上海外滩的故事存在于无数的照片和电影中 , 每当驻足或凝视 , 人们就会进入一段时光之旅 。 影像艺术特展“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正在圆明园路的老建筑群中展出 , 9位艺术家带领观众穿过百年间的城市沧桑、故事和情感 。 通过重新观看和想象日常生活、人物命运、情感和精神世界 , 今天的人们也将思考自己将以怎样的生活和行动去为未来定义一个新的外滩 。
1936年 , 一对商人夫妇在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坐着热气球升空 , 而后不知踪影 。 一个世纪以来 , 类似的奇幻事件以各种相似的情形发生着 , 它们看似经年消失 , 但从未真正离开过 。 喜欢听故事的摄影师周裕隆 , 用日记、新闻报道、影像和一个模拟热气球 , 追溯了近百年前的都市传奇 。
沧桑|展览 | “回望”外滩旧影,那些隐身的沧桑与情感
文章图片

周裕隆《爱多亚路的天空》
沧桑|展览 | “回望”外滩旧影,那些隐身的沧桑与情感
文章图片

周裕隆《爱多亚路的天空》
近日 , 影像艺术特展“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正在上海洛克·外滩源的4栋历史建筑进行 , 参展艺术家btr、陆杰、马良、沈忠海、司徒嘉怡、陶辉、涂维政、徐明、周裕隆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关于外滩源和上海的故事 。 “外滩的故事存在于无数的照片和电影中 。 不管是现实中的外滩建筑 , 还是关于外滩的影像 , 它们都是时间的容器 , 每当驻足或凝视 , 我们就会进入一段时光之旅 , 那些面孔和地方、历史或记忆如幽灵般一路反复闪现 , 似近犹远、虚实难辨 , 似曾相识又恍若隔世 。 ”策展人施瀚涛说 。
展览分为“历史、景观与生活”、“想象与叙事”、“身体与空间”3个部分 , 分布于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四栋建筑 , 9位参展艺术家原先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份 , 而外滩源成为他们跨界创作的共同点 。 外滩源区域所经历的沧桑变化、在这片区域生发的离奇情节和真挚情感、与城市相关的个人家庭记忆贯穿着展览 。
沧桑|展览 | “回望”外滩旧影,那些隐身的沧桑与情感
文章图片

徐明《1939年上海鸟瞰插画地图动图》2021
“城市考古人”徐明长期收集和研究上海的历史影像 。 他为这次展览带来了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一系列外滩源区域的老照片 , 让观众了解外滩早期的空间形态和日常生活场景 , 可以说是今天外滩的前传 。 他的另一件作品是对日本插画家常光金子绘制的1939年上海地图进行的再度创作 , 为静态的地图加入动态演绎 , 再现了被日本人称为“魔都“的城市景象 。
沧桑|展览 | “回望”外滩旧影,那些隐身的沧桑与情感
文章图片

徐明《圆明园路全景》局部 1925-1927
摄影家陆杰航拍上海近40年 , 他展出的照片带领观众一起以俯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变迁 。 他还借用了电影的手法拍摄了两位上海作家——孙甘露与沈宏非在改造前的外滩源地区的环境肖像 , 隐喻着城市中个体与空间之间对峙、凝视、游荡、侧身隐匿等各种微妙关系 。
沧桑|展览 | “回望”外滩旧影,那些隐身的沧桑与情感
文章图片

陆杰《作家孙甘露》
建筑媒体人沈忠海在12年间持续记录了洛克·外滩源的“生长” 。 他的一组宽幅作品记录了世博会前外滩改造的场景 。 这是外滩历史上的第三次全面改造 , 规模空前 。 而且这次浦西的工地映衬着对岸陆家嘴摩天大楼的背景 , 反转了人们习惯的上海城市发展的视觉叙事 , 从而产生强烈的超现实感受 。 他的另一组照片呈现了近150幅工人肖像 , 引发观众思考上海现代化进程中多种主体和力量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