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最后的决斗》:反“罗生门”的女性主义影像

在亲密关系中受到损害的女性该如何发声?事件的旁观者又应持有怎样的观察视角?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新作《最后的决斗》为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
“罗生门”现象似乎已然成为了公共舆论场中的一种常态 。 一旦私密生活中的纠纷涌入公共领域 , 涉事双方又各执一词 , 在事实水落石出之前 , 事态往往有往“罗生门”演变的倾向 。 在亲密关系中受到损害的女性该如何发声?事件的旁观者又应持有怎样的观察视角?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新作《最后的决斗》为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
这部电影讲述了中世纪法国最后一次司法决斗的历史和女性抗争的故事 。 也许是因为历史类题材不受年轻人的欢迎(据调查 , 《最后的决斗》一半以上的观众年龄超过了35岁) , 《最后的决斗》在北美上线后的票房表现并不理想 , 北美票房首周末三天仅入账480万美元 。 尽管票房惨淡 , 《最后的决斗》却在观众中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 烂番茄指数86%、爆米花指数79% , 豆瓣评分也达到了8.4分 。 影片采用三幕式架构的叙事视角 , 每一部分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观察和展现事件的真相 , 这种处理方式不由得会让人联想起黑泽明的《罗生门》 。
在下文中 , 作者从多个维度分析比较了影史经典《罗生门》与《最后的决斗》的异同 。 作者认为 , 斯科特通过戏仿 , 反写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被简化后的名言;影片在形式、主题和时代还原上的成就极其平衡 , 仍不失为一位巨匠深耕多年后的大成之作 。
de|《最后的决斗》:反“罗生门”的女性主义影像
文章图片

《最后的决斗》电影海报 。
除了大众熟知的《异形》等电影外 , 历史题材一直是好莱坞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所热衷的领域 。 从1970年代出道时的《决斗者们》 , 到西洋中古史爱好者视若珍馐的《天国王朝》 , 再到完全沦为炮灰的《罗宾汉》和《法老与众神》 , 雷老爷子从未放弃过他在这一领域的探索 , 却只有《角斗士》得过票房的垂青 , 其他作品都沦为历史爱好者小圈子把玩的孤品 。
de|《最后的决斗》:反“罗生门”的女性主义影像
文章图片

雷德利·斯科特 , 英国电影导演 , 以风格多变、题材广泛著称 。 曾以《角斗士》荣膺2000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 近年代表作为描述十字军东征的古代战争片《天国王朝》、描写美国对索马里军事行动的《黑鹰坠落》、由罗素·克劳及丹泽尔·华盛顿共同出演的《美国黑帮》等 。
囿于雷导的高龄 , 这一次商业上折戟后 , 影迷们可能很难再看到下一次对历史题材如此极具野心的影像书写 。 然而 , 对雷德利·斯科特本人的艺术生涯而言 , 本片在形式、主题和时代还原上的成就极其平衡 , 仍不失为一位巨匠深耕多年后的大成之作 。
《最后的决斗》剧本依据美国中世纪文学教授艾瑞克·雅格(Eric Jager)2004年的同名历史专著改编而来 。 其历史原型是1386年12月29日 , 诺曼骑士尚·德·卡鲁日(Jean de Carrouges)以妻子玛格丽特(Marguerite de Carrouges)遭乡绅雅克·勒格里斯(Jacques Le Gris)侵犯为由上诉 , 最终审讯无果 , 两人进行的法国史上记载的最后一场比武审判(judicial duel) 。
因本片从三位当事人出发的章回体和审判庭辩 , 广大影迷首先想到的就是《罗生门》 。 这部影史的经典地位已经从影史溢出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 成为那些所有悬案的代名词 。 同为一桩历史疑案 , 黑泽明无疑是斯科特的参照系之一 。 可如果观众仔细分析电影文本 , 却不难发现斯科特通过貌似粗略的戏仿 , 从形式到结论都反写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被简化后的胡适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