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青未了·赵统斌诗词散文专栏27」《长安,长安》序

【青未了·赵统斌诗词散文专栏27】《长安,长安》序
文/赵统斌
中华诗词@「青未了·赵统斌诗词散文专栏27」《长安,长安》序
文章插图
我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张思建的《长安,长安》。阅读这部书稿的整个过程,可以用“吸引”、“激荡”、“震撼”来概括。其丰博的文本吸引着我,饱满的思情激荡着我,年龄与成熟度的反差震撼着我。所有这一切,使我的身心处于一种极度的兴奋之中,思绪也有些纷乱。但我必须还要十分理性地谈一下我的感受。
【 中华诗词@「青未了·赵统斌诗词散文专栏27」《长安,长安》序】思建是一个勇毅自信的人。他有着强大的内心和高贵的灵魂,他身体的异样,并未造成敏感、固执、消沉和狭隘的“负面”状态,反而锻铸了他的勇敢、坚毅、自信和乐观。他的阳光、博大和坦荡,已然超越了一般的正常人。思建没有遵循“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古训,行走不方便的他,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走万里路”,他不仅走过了东西南北京,而且还到了台湾等地。并且每去一个地方,他都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笔墨,去观察,去思考,去书写,留下了一大批厚重的文稿。我常想,一个高境界的人,他执着追索的是人类和宇宙的终极关怀,而不会顾及琐屑的一切。当然,社会对他的评价也是“正能量”的。就像《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我们想要探究的是,他那歪伏在肩膀上的到底是一个怎样博大智慧的头颅。对坐在轮椅上的他,除了敬仰,还会有什么?
思建是一个丰厚宽博的人。他的书稿,彰显了他在文史哲方面丰厚的积累。从先秦诸子到历代诗文名家,从二十四史到稗官野史,大到大事件,小到小细节,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他的大脑就是一座活的资料库。行文中,不经意间就能看到那一个个的闪光点。这里,所有的左右逢源,所有的信手拈来,所有的俯拾即是,都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文章中的每一个场景设置,每一个细节创制,每一个生动的想象,都有着扎实雄厚的资料根基,都是历史真实的铺垫和延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辛勤而智慧的储备。也正是他从几千年浩如烟海般典籍中的打捞和萃取所形成的文字,才使他的文章让人觉得深沉和厚重。
思建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我与思建只是一面之缘,并未深谈过,这里所说的,当然是他的书面表达。对此,我为之点赞有三:一是赞赏作者对这部书稿的整体统筹能力。——以长安这座古老的都城为中心点,以秦、汉、唐三个朝代的更迭为中轴线,以最有代表性或最有特点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血肉,用十三篇文章繁简得当地结构成了这部既独立又统一的《长安,长安》。二是赞赏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作者预设的表达形式就是讲“长安的故事”。为了力避讲述历史的枯燥乏味,在还原历史时,他有意识地选择了那些易于生动形象表达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并且通过人物一系列的言行,非常细节化地呈现出来,有的甚或用了当代人时尚化的口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赞赏作者的批判精神。在这里,作者并非只关注整部书稿的完整性和故事性,而是夹叙夹议,用现代意识去居高临下地审视历史,几乎在每一个讲述的节点上,我们都能看到令人警醒的独特观点。
思建是一位刚过二十岁的在读大学生,他思想的成熟度和文笔的老到却堪比年逾半百的中老年学者,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倍感讶异。以致认为,他的文本和他的那种从容不迫的叙事状态,完全可以上央视的“百家讲坛”。这样的评价是否高了点?也许是我对这位年轻人有些偏爱吧。最后,以七绝一首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