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刘先银经典点说景喜猷书法书贵瘦硬方通神,黄庭坚赋予了草书新的境界

摘要:景喜猷的书法 , 各体兼擅 , 瘦硬通神 , “书贵瘦硬方通神”是刘先银先生2007年对景喜猷的书法的评述 。
书贵瘦硬方通神(赏析)2007刘先银经典点说景喜猷书法
景喜猷的书法 , 各体兼擅 , 形制皆备 , 风致多样 , 尤能以真、隶、草书见长 , 无论是条幅、册页、屏联 , 还是扇面、手札、题跋 , 都表现出优美的韵致和悠远的意境 , 给人带来独特而高雅的视觉冲击 。
喜猷书法之魅力 , 乃先具清雅、澄明之意境 。 喜猷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之书、学者之书 , 浸染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墨香 , 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
品喜猷之书 , 如面对天地万物 , 隐含静谧大有之美;又如佛陀圣人安居端坐 , 去浮躁 , 正心性 , 一切境界及变化都包孕其中 。
喜猷书法之魅力 , 又具端庄灵动之韵致 。 喜猷数十年砚田苦耕 , 勤习不辍 。 不仅重视点画技法 , 更重视结构技法 。 喜猷的书法温润秀劲 , 稳重老成 , 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 字里行间透露出晋唐书法的风致 , 不经意中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
综观喜猷之法书 , 尽皆呈现出紧凑而舒展、俊秀而洒脱、端庄而灵动的风姿 , 形成了卓然出世的书风 。
喜猷书法的魅力 , 更源自于瘦劲通神的风貌 。 “书贵瘦硬方通神”(杜甫诗句) 。 喜猷书法用笔的瘦劲、疏朗的独特风格 , 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持久 。
喜猷之用笔 , 极为纯净利索 , 从不拖泥带水 。 笔画结实而不浮躁 , 神完气足 , 真力弥满 , 骨肉停匀 。 在使转上不激不厉 , 张驰有度 , 尽致飘逸之姿 。
喜猷笔下的线条粗细变化极为丰富 , 流转自如 , 在端庄中正的结字中 , 因笔法的灵动、笔形的纯净、笔位的妥帖、笔势的利落 , 形成了神清气爽的气韵 。 特别是在结体内部点、画密集处 , 以游丝映带 , 妙笔穿插而形成的精致、绝妙、奇巧的布白使得密处响亮而空灵 , 小处精微而神行 , 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品位 。
喜猷将自己的书法艺术追求植根于传统文化这个广袤而肥沃的土壤中 , 魏晋的飘逸潇洒 , 明清的跌宕恣肆 , 墓志的率意天真、拙木真淳 , 无不为之力求 , 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突出的艺术个性 。
如今 , 景喜猷已斐然书坛 , 为书画界一棵渐渐闪亮的明珠 。 他的书画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极高的升值潜力 , 这是他的书法魅力的关键所在 。
【关于景喜猷】
景喜猷先生现任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春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景喜猷 , 正是以一手点画甘醇清润、结字俊逸劲挺的各体兼备的书道驰名翰海、享誉书坛 。
景喜猷常说:“学无涯 , 必须耻与人同、耻与已同 , 这永远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准绳 。 ”品位其书法 , 感受尤为真切 。
景喜猷出身于书香世家 , 且家学渊源 , 清代祖辈四代翰林 。 清末 , 曾祖随末代皇室迁移东北 , 后辗转至长春 。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 , 他随家人一起下放到农村 , 幼年的他经历过一段艰苦的人生磨难 。 也许是上苍的恩意 , 在他8岁之际 , 他从父亲那里偶然看到先人遗墨 , 竟爱不释手 。 记得有一本供人临摹写字用的大字写本 , 他把它整天装在书包里 , 不时翻出观看、临摹 , 直至磨碎——到现在想来也颇为可惜 。 少年时他凭着个人爱好考入少年宫书法班 , 始知临帖 , 欧、柳、颜、赵 。 那时他虽不知书法为何物 , 找葫芦画瓢 , 也颇为兴致 。 并参加的一些书法活动 , 居然屡屡获奖 。 后受业于书法名家周昔非先生 , 在先生启导之下始入正途 。 遍临名碑、名帖 , 胸次眼界为之所开 。 有一段时日狂语“唐宋以降一概不理” , 如今想来真可谓“无知者无谓” 。 他自勉天资愚钝 。 后闻沈尹默先生 , 遍临北碑 , 以《吊比干》强其笔力 , 后于褚书定音定调 , 且不惑之年方作行书 , 皆基于楷则 。 褚书多北碑之嗣音 , 笔法最为丰富 , “字里金生 , 行间玉润” , “世之不能一毫以婴之” 。 世人多谓褚书纤细、柔媚 , 却不知“褚书笔下力敌千钧” 。 他深信之 , 并再度以褚书下手 , 《伊阙佛龛》《升教》《倪宽》《阴符经》《房玄龄》均多所用功 , 虽未得褚书之义理、三昧 , 却也写得颇为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