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资料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1、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 , 千古传知音 。”2、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 , 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 ,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3、伯牙与钟子期:史载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 , 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 , 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 , 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 , 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 , 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 , 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 , 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 , 到八月十五相会时 , 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 ,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扩展资料:1、伯牙学琴:春秋时期 , 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 , 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 , 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 , 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 , 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 , 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 , 表示悼念 。伯牙最擅长弹琴 , 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 , 钟子期听了,赞叹到:“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好?。馇偕鹑绫继诓幌⒌慕?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 , 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古时有伯牙摔琴以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 , 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 , 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 。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 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 。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 , 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子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东汉高诱注曰:“伯姓 , 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 , 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而《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 ,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 , 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 。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


钟子期Ⅰ 钟子期 ,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
史载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 , 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 , 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 , 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 , 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 , 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趺匆膊患幼悠诶锤霸迹谑撬愕鹎倮凑倩秸馕恢簦?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 , 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书中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 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
钟子期墓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80年修复 。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 。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 。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 。墓与亭坐北朝南 , 背山面湖 。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 , 湖面绿波粼粼 , 湖畔流水潺潺 , 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

俞伯牙与钟子期有什么典故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典故: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扩展资料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人物介绍:1、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弹琴 。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2、钟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绝弦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 , 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蛑本拖裎《氲奶┥揭倭⒃谖业拿媲埃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 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 , 终生不再弹琴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 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 , 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人物介绍1、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 , 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 , 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2、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最终摔琴 。
伯牙与钟子期的资料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俞伯牙 , 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然他是楚国人 , 却任职于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作为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 。钟子期的身份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一天,伯牙回自己的国家探亲时 , 晚上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在汉江边鼓琴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 , 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 , 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雄伟的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非常高兴,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 , 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 , 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两人就成了至交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看不到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钟子期,过了很久还是没有出现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由于得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 , 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钟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没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决定此生再也不弹琴了 。这便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的故事 。扩展资料:伯牙和钟子期的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 ,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 , 在他们相遇的地方 , 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古琴台文化内涵丰富,仅碑廊内就存有《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存清代书法家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琴台题壁诗》,不仅有文学价值,又是难得的书法珍品 。古琴台占地大约1公顷,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丽多姿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知音 , 已升华为对友情之间的忠诚不渝 , 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伯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子期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为俞伯牙 。伯牙有一位特别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 。
一天,伯牙弹琴给钟子期听 。伯牙小时候曾拜名师学琴,琴艺原本就很棒,长大后,他开始自己作曲,琴艺又大大提升 。凡是听 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不绝 。但是很少有人能每次都准确地道出伯牙弹琴的心意 , 而唯独钟子期可以做到这点 。
伯牙弹《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时,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 。钟子期陶醉在其中,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 , 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听者的心中 。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 。”他们俩融融洽洽,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 。连游人也赞叹道:“钟子期真是俞伯牙的知音呀!”
可惜,这件事过去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了 , 伯牙这世上唯一的知音去世了日 。伯牙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
钟子期死后,伯牙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屋中弹钟子期生前最爱听的《高山流水》 。听着 自己弹的曲子,伯牙仿佛又听到了子期一句句赞赏的话语 。伯牙想:“子期死了,谁又能说出我的心意呢?那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呀!”想完,他又爱惜地抚摸着琴 , 心里暗暗地说:“老伙计呀,跟随了我这么多年,一下子失去了你 , 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子期已经去世了,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了解我了,留着你,也许没有什么用了,不如去陪我的知音吧!”说完咬咬牙,长叹一声,便把自己心爱的琴“啪”的一声摔碎,决定终身再也不弹琴 。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是什么?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典故是伯牙绝弦 。典故内容:学习了三年 , 伯牙琴艺大长 , 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 , 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 , 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 , 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 , 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非常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 , 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 , 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 , 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 , 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 。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辈烙值艘磺读魉纷悠诔圃薜溃骸岸嗝春频吹慕 。辈烙峙宸旨ざ?,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 , 你真是我的知音?。庇谑橇礁鋈私岚菸乐?。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 。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 , 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从此 , 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扩展资料1、伯牙伯牙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 , 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 , 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 , 都是去声 , 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2、子期钟子期 , 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 , 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 , 音随意转 , 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 , 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 , 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 。樵夫道:“雄伟而庄重 , 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 , 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激动地说:知音 。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后来子期早亡 , 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 , 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扩展资料:1、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为楚人 , 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 , 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 , 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 , 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 , 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 , 千古传知音 。”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2、子期钟子期 , 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 , 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 , 终生不再鼓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什么典故?详细点高山流水(《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注:知音: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
全篇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呔难酉裉┥剑 毙睦锵胱帕魉?,钟子期说:“好?。∷坪频吹难酉窠樱 辈浪寄畹模?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就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 。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 。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据《琴操》、《乐府解题》记载: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 , 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某天,成连对伯牙说:“我能教你弹琴而不能教你移情 , 我有一位叫万子春老师,住在东海的蓬莱山上,他善于弹琴也善于移情,我们一起去拜访他 。”伯牙当然乐意,于是他们就一起去东海 。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 , 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典故2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 , 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 , 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 , 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 , 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 , 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 , 便说:“这是瑶琴 , !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 , 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 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 , 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 , 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 , 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 , 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 。弹罢 , 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 , 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
后人有诗赞美曰: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 。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 。(周天侯·<中秋致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短一点)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蛑本拖裎《氲奶┥揭倭⒃谖业拿媲埃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 , 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扩展资料: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 。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除此之外 , 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中写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 。由此可见,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 。话说,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 , 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 。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 。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 。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有一年 , 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 。中秋节那天,俞伯牙坐船来到了汉江口 。由于风浪很大,俞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等待风浪的平息 。晚上 , 云开月出,景色十分美丽迷人 。俞伯牙望着头上的明月,不禁琴兴大发,便席地而坐专心致志的弹起琴来 。优美的琴声,刚好让钟子期听见了 。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难以自拔 。随后 , 俞伯牙又为钟子期演奏了《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两人随即结为知音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 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书 。作者旨在通过这则故事,告知世人好友难寻的道理 。话说,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之后,俞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 。毕竟,钟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 。俞伯牙演奏结束后 , 便和钟子期谈天论地,把酒言欢 。两人越聊越投机,互相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于是 , 俞伯牙和钟子期拜为兄弟,并且约定每年的中秋节都要来此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按照约定来到了汉阳江口 。俞伯牙等了很久,依然没有见到钟子期的影子 。于是,俞伯牙席地而坐,希望通过自己的琴声能召唤来这位知音 。俞伯牙弹了很久,依然不见人来 。到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过路的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这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在不久之前因身染重病而去世了 。临终前,钟子期留下遗言,让后人把坟墓修在江边,等到每年八月十五相会时,都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了 。听了老人的一席话 , 俞伯牙万分悲痛 。按照老人的指引,俞伯牙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 。俞伯牙席地而坐,用凄楚的琴声演绎了一曲《高山流水》 。弹完 , 俞伯牙挑断了琴弦,并长叹一声,把自己心爱的瑶琴摔在了青石上,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我弹琴还能给谁听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简短些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蛑本拖裎《氲奶┥揭倭⒃谖业拿媲埃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扩展资料: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 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 , “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 , 《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 , “借问人间愁寂意 , 波阳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
俞伯牙和钟子期故事的古文原文俞瑞 , 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 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 , 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 , “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 , 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 , 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 , 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 , 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 , 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 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 , 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 , 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 , 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 , 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

听了老人的话 , 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 , 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 , 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 春秋战国 )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琴操》)、(列子 )等古书均有记载 , 也流传于民间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 )根据关于他们俩的传说 , 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 》)中 。由于“伯牙绝弦”这个传说 , 人民把(真正懂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 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高妙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什么关系?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关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乐师 。俞伯牙是个音乐天才,又勤奋好学,跟随名师学习 。伯牙得到高人指点,带其来到充满仙气蓬莱岛 , 让伯牙身临其境,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 , 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 , 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 , 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而知音一词也逐渐流传下来,成为好朋友的代称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封不再弹奏 。扩展资料描写伯牙子期的诗句1、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出处: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翻译: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这里的流水使用了伯牙子期的典故 。2、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出处:唐·贾岛《题诗后》翻译: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3、七条弦上五音寒 , 此艺知音自古难 。出处:唐·崔珏《席间咏琴客》翻译:琴上的七根琴弦有五根都已经冰冷,这门艺术自古就难以寻觅到知音 。
什么之交伯牙和子期?生死之交[读音]shēng sǐ zhī jiāo[释义]同生共死的交谊 。
伯牙与钟子期是什么关系?也就是个知音关系了
具体事迹如下: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 他的名字叫俞伯牙 。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 , 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 , 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 , 大海波涛汹涌 , 回首望岛内 , 山林一片寂静 , 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 , 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 , 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 , 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 高山?。辈烙值艘磺读魉纷悠诔圃薜健岸嗝春频吹慕 。辈烙?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庇谑橇礁鋈私岚菸乐?。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 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 , 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 。伯牙闻 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梗概伯牙子期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 , 俞伯牙悲痛万分 , 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短一点)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简介【伯牙钟子期】伯牙之音,超然出世,无人能解 。一日伯牙于山间奏《高山流水》,引子期高赞 。遂结为知己 。别后数年,伯牙归故地,只见子期之墓 。慨叹万千 。《高山流水》亦成绝唱 。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钟子期

文章插图

故事: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 , 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 , 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 , “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 , 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 , 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 , 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 , 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 , 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 , 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 , 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 , 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 , 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 。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从此,伯牙与琴绝缘 , 再也没有弹过琴 。扩展资料:伯牙的人物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弹琴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 , 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荀子《劝学篇》中亦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到底是因为懂他的人不在了,还是因为钟子期不在了 。
描写“伯牙和钟子期”的成语有哪些?高山流水【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造句】:高山流水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了 。伯牙绝弦【拼音】:bó yá jué xián 【解释】: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 。【造句】:伯牙绝弦、管鲍分金、刎颈之交、金兰之好,同性之间友谊单纯而浓烈,无可厚非 。牙生辍弦【拼音】:yá shēng chuò xián 【解释】:牙:伯牙;?。褐兄?。伯牙活着的时候不复操琴 。表示对亡故的知音朋友的沉痛悼念之情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 。”【造句】: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 。知音难觅【拼音】:zhī yīn nán mì 【解释】:就是彼此相知、情谊深切的知心朋友很难找到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 ,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 ,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乃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 。【造句】:人常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心有灵犀【拼音】:xīn yǒu líng xī 【解释】:灵犀:旧说犀牛是灵兽,它的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 , 感应灵异 。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 。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 。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出自】:唐·李商隐《无题二首》诗之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造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一种真诚互动,是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应 。
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成语10个谢谢?高山流水,汉语成语,读音为gāo
shān
liú
shuǐ,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出自《列子·汤问》 。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里出的成语是?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 ,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 , 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

钟子期和伯牙两人之间的感情很好的成语有哪些高山流水、志同道合、气味相投、意气相投、莫逆之交
1、高山流水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 曰:‘善哉 , 洋洋兮若江河 。’”
【示例】: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 。~,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近义词】知音难觅、流水高山
2、志同道合
【解释】:道:途径 。志趣相同 , 意见一致 。
【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 , 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 岂复假近习之荐 , 因左右之介哉 。”
【示例】:两人起先虽觉得~,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 。◎闻一多《杜甫》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情投意合、莫逆之交、步调一致、同心合意、气味相投、义结金兰、意气相投、并肩前进、抵足而眠、同舟共济、惺惺相惜、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反义词】道不同,不相为谋、鸡同鸭讲、不相为谋、各奔前程、分道扬镳、貌合神离、同床异梦
3、气味相投
【解释】:气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 。指人思想作风相同 , 彼此很合得来 。
【出自】:明·冯惟敏《天香引·送陈震南》:“气味相投,风情迥别,议论通玄 。”
【示例】:前者妹子同表妹舜英进京,曾与此女中途相遇 , 因他学问甚优,兼之~,所以结伴同行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二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情投意合、志同道合、狼狈为奸、意气相投、气味相合、意气相合
【反义词】格格不入、针锋相对
4、意气相投
【解释】: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 。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
【出自】:元·官大用《范张鸡黍》:“咱意气相投 , 你知我心忧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同声相应、气味相投、同气相求、意气相许、意气相倾
【反义词】背道而驰、臭味相投、一丘之貉
5、莫逆之交
【解释】: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 。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
【出自】:《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
【示例】:少与崔浩为~ 。◎《北史·眭夸传》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志同道合、金兰之契、道同志合、刎颈之交、莫逆于心、生死之交、良师诤友、良师益友
【反义词】一面之交、素昧平生、萍水相逢、半面之交、狐朋狗友

伯牙和钟子期的感情(成语)伯牙绝弦时的心情(成语)琴瑟之和、痛不欲生,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