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意&寒夜读书忘却眠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末元初·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喜欢冬天,不仅是因为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银装素裹的壮丽;更是因为冰封万里的冬季,梅香透窗,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礼记》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的冬夜,喧嚣远你而去,雪扑簌簌落在院子里,一片安静。
“红泥小火炉”正“噼噼啪啪”燃烧(唐·白居易《问刘十九》),隐隐约约“柴门闻犬吠”(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此时,千年泛黄的线装纸页里,写满冰心玉壶家酿新熟的清香。
与书默默相对,“乃知千载后,坐可见虞唐”(宋·曾巩《读书》)。真个是“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清代金圣叹语)!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宋·陆游《题老学庵壁》
灯下读书,朋友微信曰,“雪夜无聊,有乐事可分享一二?”我随手把民国儒医熊伯伊的《四季读书歌·冬》分享与他: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
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
【 长安古意&寒夜读书忘却眠】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不久朋友回我,“此诗不难懂,只是‘一载寒窗一举汤’怎解?”
说真的,平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一举汤”我也不甚明了。
查了一番资料,有人说“汤”应是“扬”之误。如果真是这样就好理解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嘛(元·高明《琵琶记》)。可反复核查,此诗没有“一载寒窗一举扬”的版本。
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朋友回微信,“‘汤’在古汉语里有‘热水’的含义,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举’有‘跳入’的意思。‘一举汤’应该是洗一次澡的意思。结合上句‘丈夫欲遂平生志’,可否理解为,为实现凌云志,寒窗苦读如“九天”里跳入温泉洗了一次热水澡般畅快。再者,作者是位妙手回春的医师,书又如一剂‘汤药’,医好了‘愚昧’这一病魔。一孔之见,犹如‘白狗身上肿’,聊博一笑!”
朋友回信谬赞,“闲听一夜话,胜读十年书”(宋· 魏野《喜岐贲王闱见访》)。
长安古意&寒夜读书忘却眠
文章插图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宋真宗《励学篇》
民间流传“冬令进补”之说。其实,冬夜读书是最佳的“进补”。漫长的冬夜,既可细补欠缺的专业知识,也可随兴漫翻杂书,“滋补”感兴趣的杂识,增加知识的“库存量”。古语云:“晴耕三亩,雨读千年。”这样的“进补”,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清·袁枚《寒夜》
读书入迷,完全忽略了枕边人的感受。受到冷落的美人一把夺过灯火,嗔问郎君知到现在是何时了。诗写得非常有情趣。冬天是安静的,读书也是安静的。寒夜无客,暖炉孤灯,在书中沉淀人生,从诗册中感悟生活。“逝者如斯书夜长,会心能使百忧忘”(宋·袁甫《再用前韵》)这人生一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长安古意&寒夜读书忘却眠
文章插图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