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德司彻&《道德经》:“不争”二字分量多重?不到一定境界,根本理解不了( 二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行本第64章
无德司彻&《道德经》:“不争”二字分量多重?不到一定境界,根本理解不了
文章插图

“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吉和凶,这是一对。“一”是什么呢?知吉守凶!善恶同根,福祸同门,就这个知吉守凶是“一”。吉是吉,凶是凶,是“二”。
为什么叫“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就是说,从“一”刚出发,向“二”,还没有到“二”,所以是“吉之先见者也”,也就是第38章的“前识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先预见到了,这就叫“前识者”。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通行本第38章
无德司彻&《道德经》:“不争”二字分量多重?不到一定境界,根本理解不了
文章插图

在孔子看来,“前识”就是最高境界,但在老子看来,这就是“愚之始”,心动、上帝发笑的那一刻,明白了吧?
孔子无论如何达不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所以老子说是“愚之始”,这就是孔子所达到的境界。为什么刚才说他是“一之下”,达不到“一之上”的境界,就在这里。这就是争与不争,第38章的“愚之始”的意思。
前识者,吉凶未发的这个阶段,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吉之先见”,他认为这是最高境界了,但在老子看来,这是“愚之始”的心动时刻。
点击看芦老师完整视频:

无德司彻&《道德经》:“不争”二字分量多重?不到一定境界,根本理解不了
文章插图

【编者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是觉悟问题,而是所在的位置问题。只有在“一”的位置上,才谈得上“不争”。
孔子也说“君子无所争”,但因为没有站在“一”的位置,所以还是陷入了“争”。
“前识”一说,印证了儒家“天花板”是道家二楼“地板”的观点,实际上,道家已然站在了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巅峰。
无德司彻&《道德经》:“不争”二字分量多重?不到一定境界,根本理解不了
文章插图

【 无德司彻&《道德经》:“不争”二字分量多重?不到一定境界,根本理解不了】那么,对“自然”、“道”、“无”等核心概念,芦老师又有何精辟见解呢?《道德经》隐藏最深的秘密即将揭晓,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