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茶入百姓家

懂茶 , 并不容易 。
茶分几等 , 喝法 , 倒是不分伯仲 , 可也各式各样 , 千差万别 。
对茶 , 我是外行 。 关于茶的喝法 , 了解得也简单粗犷 , 那就是雅喝和俗吃:细品慢酌 , 是雅喝 , 牛饮狼吞 , 就是俗吃;朱泥小壶 , 是雅喝 , 粗瓷大碗 , 就是俗吃;幽房雅室 , 是雅喝 , 随时随地 , 便是俗吃……
喝茶 , 吃茶 , 一字之差 , 情形也差得远 。 喝 , 是小盏慢饮 , 要喝出茶味 , 品出茶境 。 吃茶 , 就不一样了 , 猛灌一碗 , 只当润喉 , 只当解渴 , 畅畅快快 , 哪里管是不是好水好壶好茶 。
雅的喝法 , 必是好茶 。 茶器、茶具 , 也要讲究 。 最好 , 还有评弹助兴 , 或是有丝竹悦耳 , 茶艺观赏也不可少 。 闲情逸兴 , 也得预先备下 , 茶中滋味 , 全靠心情来品 。
等等 , 别急着落座 , 先净手 , 正衣冠 。 也别急着开门见山 , 端盏就饮 , 一切自有规矩 , 慢慢来 。
以前 , 老上海的千金小姐 , 下午茶是必不可少的 。 长街繁华 , 阳光细细柔柔打在窗上 , 一套锃亮的茶具 , 摆在茶几上 , 茶气袭人 。
读着报 , 看着新闻 , 优雅地沾杯细抿 , 好新派!
俗的喝法 , 就不图什么形式了 。 讲究太多 , 不如怎么舒服怎么喝 。
皖北有一种棒棒茶 , 不喝叶 , 单喝梗 。 古镇的茶馆 , 从早到晚 , 坐满了人 , 只为喝上粗瓷大碗一口热茶 。 甭管何时来 , 茶馆里 , 总是炉火正旺 , 茶水正沸 , 一碗热腾腾的茶汤 , 立马就能奉上 。
古镇很小 , 茶价太高的话 , 会把人撵跑 。 几元一壶 , 紧着喝 。 古镇 , 早年便是商贾之地 , 坐茶馆的人 , 喝着喝着 , 生意就谈成了 。 乡里乡亲 , 围坐在茶馆里 , 但凡有点矛盾 , 在碗来盏去间 , 也给化解了 。
是不是名贵好茶 , 也没人在意 , 有茶喝 , 有人说话 , 才至关重要 。
潮汕人喝茶 , 也喝得家常 。 家家一方茶桌 , 有新有旧 。 一个母杯 , 即盖碗 , 配上三个子杯 。 茶量 , 也拿捏得正好 , 一匀为三 , 不多不少 。
客多也无妨 , 轮流来饮 。 喝过的子杯 , 放回茶台 。 沏茶的人 , 再用沸水烫洗 。 这样做 , 一是洗杯 , 二是热杯 。 茶入热杯 , 才更留香 。
茶 , 无须远求 , 当地的新茶 , 最得人心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一方人偏爱一方水土 。
苏州的茶 , 是佐食的 。 早上 , 遛着鸟 , 摇着扇 , 一壶茶下肚 , 消消停停进些点心 。 午后的茶馆 , 老友相聚吃茶 , 人手一壶 , 浅斟慢呷 , 既是消食 , 也是消遣 。
我的家乡也产茶 , 而且小有名气 。 祖父在时 , 大茶壶一早就沏得饱满 。 渴了 , 来一杯 , 正好牛饮止渴 。 忙碌的人 , 来不及细品慢咽 , 不论是时间 , 还是茶 。
茶入百姓家 , 吃得俗 , 吃得寻常 , 却不失为茶最亲切的喝法 。
至于赵州禅师的那则公案 , 三说“吃茶去” , 同样也是俗吃 。
来过这里吗?吃茶去!没来过这里吗?吃茶去!剩下的丈二和尚 , 摸不着头脑 , 还是叫他吃茶去!生活种种 , 先且放下 , 吃完茶再说 。
【古镇|茶入百姓家】不论是围坐对饮 , 还是各自品酌 , 茶 , 饮得无拘无缚 , 喝得自在鲜活 , 是否就算是懂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