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金钏跳井自尽后,薛宝钗的处置堪称完美,为何却遭众多读者辱骂?
文章插图
红楼第32回,金钏跳井自尽,王夫人闻之,暗自神伤,一人独处流泪,恰好宝钗从一婆子口中得知此事,便赶来劝诫,以软语温言告慰姨妈,甚至不避忌讳,拿自家衣裳送与金钏家人,当作妆奁衣裳。
文章插图
这样的做法已称得上完美了,但仍有相当一批读者以此情节诟病宝姐,认为她“冷漠无情”,若问原因,便要攀扯到薛宝钗对王夫人的规劝言辞上,书中记:
宝钗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贪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逛逛顽顽,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么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第32回
金钏跳井,何其凄惨,可到了宝钗的口中,居然认为金钏选择跳井自尽是糊涂之举,不为可惜,这不是冷血无情是什么?
【 王夫人&金钏跳井自尽后,薛宝钗的处置堪称完美,为何却遭众多读者辱骂?】
文章插图
这里就要普及一点文学理论的知识,文学理论中有一个领域叫文学接受,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过程。其中读者在阅读作品,并进行自我理解时,由于情感经历、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的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往往会出现“异变”的情况。
这种“异变”一般是读者个人主观经验的不同造成的,即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红楼梦》这样的世界级名著,经常采用“不写之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导致很多读者摸不透基本的情节线索,就只能靠简单粗暴的主观情感经验来随意判断人物,导致这种判断显得主观幼稚,缺乏客观严谨性,严重脱离作者愿意,上述薛宝钗的“冷血无情”,就是这种“异变”的结果。
文章插图
很多读者认为薛宝钗冷血,是因为他们自身处于上帝视角,知道金钏为何被撵,也知道金钏为何跳井自尽,却忽略了书中人是不知道这些琐碎细节的。
按照原著所记,薛宝钗根本不知道金钏为何要跳井自尽,也不知道她为何被撵了出去,她仅仅是从一个婆子那里得知了“贾府东南角的井里打捞出了金钏的尸身”,对于其中的细节,宝钗一概不知,且看原文所记:
那老婆子道:“哪里还有两个金钏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她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她。谁知找她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才知是她。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哪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了。”——第32回
面对这样的情况,薛宝钗无暇顾及别的,想着金钏乃是王夫人的丫鬟,目今金钏已死,王夫人心情必然有波动,赶紧前去安慰一番才是要紧,抱着这样的心理,薛宝钗去了王夫人的屋里。
文章插图
薛宝钗进入屋内时,王夫人正一个人暗自流泪,看见宝钗来了,便询问她是否知晓金钏跳井的事,很明显,王夫人是想了解下金钏之死是否已经传得人尽皆知了。
但宝钗也很聪明,虽然她知道实情,并且就是听说了这件事,才赶来劝王夫人,可眼下王夫人主动询问,宝钗自然要将话语权交给姨妈,所以她装着不知道。
- 复生@连载|《丰子恺自述》07:王囡囡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跑道@一人分饰“元堇”和“王熙凤”的背后,新一代上海京剧偶像驰骋青春赛道
- 美术组@师者风采 | 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美术组 王钰老师
- 祭祀坑#河南殷墟王陵区新发现460多座祭祀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