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出土文物( 二 )


满目琳琅:随葬之物如同在世
因此 , 墓内的随葬器物 , 张士诚也大都是为母亲准备的 。 张士诚希望她在“冥间”仍过着符合王母身份的生活 。 除了身穿足着的织锦绸缎、头戴手佩的“金光宝气” , 她棺中一套银器尤惹人注目 。 其中有高24.3厘米、通体葵状六瓣形的银奁 , 下托银盘 , 用黄绸包裹着 。 银奁盖面和周身刻有牡丹、迎春等花草纹 , 十分精致 。 奁内上下三层 , 有子口相合 , 内盛全套梳妆用具 。 上层盛银剪刀一把 , 形制与现今常用剪刀相同 。 大小银刷各一把 , 都用竹片穿结黄棕刷毛 。 银薄片刮器一件 , 饰以鎏金牡丹 。 锭式钮素面银镜一面 , 镜面圆鼓 , 仍能照人 。 中层放着银圆盒四只 , 盖面鎏金 , 刻有百草花 。 其中一只盒中还残留粉迹 , 一只留有红胭脂 , 一只放黄绸做的粉扑 。 还有小银罐和大小银碟各一件 , 有趣的是小银罐盖下还连着一把小勺 。 下层盛有半月形银梳一把 , 梳边鎏金 , 梳齿疏朗;银篦一件 , 篦齿稠密;银针六支 。 还有银脚刀、银小剪刀和银水盂各一件 。 在银奁包裹旁 , 还放着银架一件、银碗两只和银筷一双 。 银架上有凤凰戏牡丹、团花、葵花等图案 , 全部精细镂雕 。 银架能随意放立折合 , 将银奁内银镜放在上面 , 十分适宜 。
真容不再:有多少遗憾还能重来
“娘娘”棺刚打开时 , 除了眼珠、鼻梁和面颊部分腐烂外 , 其余肌肤都呈白色 , 保存尚好 。 到场的苏州医学院教授测试了棺中积水后说:“得益于墓室严密的封闭措施 , 这水中没什么细菌 , 才使尸体能保存得如此之好 。 ”但正是伏暑天气 , 开棺后不久 , “娘娘”肌肤便开始变色 。 因当时条件有限 , “娘娘”遗体经法医鉴定后火化 。 “娘娘墓”的发掘清理 , 在市民中引起轰动 。 苏州博物馆于1966年元旦详尽展示了“娘娘墓”出土文物 。 一时间 , 博物馆门庭若市 。 一些观众观赏了精美的随葬文物后 , 为没能见到出土时还基本完好的“娘娘”真容而遗憾 。 就在“娘娘墓”发掘清理8年后的1972年 ,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娘娘”女尸 , 影响全国 。 一些博物馆甚至复制了马王堆文物古尸陈列 , 由此带来的“古尸热” , 直到“文革”以后的几年中 , 一直冲击着人们还不十分丰富的文化生活 。 苏州博物馆在1980年8、9月间引进镇江博物馆《南宋周瑀墓文物古尸展览》 , 不足两个月 , 观众达到28.25万 。 看着那些涌进古尸展厅的观众 , 博物馆工作人员不禁感慨:“如果能够展示当年的‘娘娘’古尸 , 一定会吸引更多观众 。 ”(摘自苏州新闻网)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出土文物
本文图片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出土文物
本文图片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出土文物
本文图片

娘娘墓出土女金冠 元
此冠用极其织细的竹丝编结成网格状冠壳 , 用藤或竹条做为内外边圈 , 以丝扎固 。 再在冠壳表面蒙麻及黄薄绢 。 冠上缀贴孔雀翠毛 , 出土时色彩尚鲜艳 , 现已残存较少 。 薄绢上用九根金丝由前而后箍牢 。 冠两侧金丝弯曲成回旋状 。 冠的前沿缀有镶金边的玉饰五块 , 上面分别刻有鼠、虎、牛、羊、兔五肖 , 以虎居中 。 此冠于1964年6月在苏州城南盘门外吴门桥吴王张士诚之父母合葬墓 , 随同此墓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珍贵文物 。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