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催你长大,郑渊洁没有,童话本就是“不乖”( 三 )


《童话大王》影响力在1995年到达巅峰 , 在那之后 , 郑渊洁虽然新作不断 , 但文风渐变 , 越来越多沉重的成人话题出现在童话中 , 愤怒下带着迷茫 。
那生气消散在迷乱的万花筒内 , 童话的底色终归是生活 。
1996年春天 , 连载了许多年的舒克和贝塔 , 迎来了潦草的结局 。
直升飞机悄悄飞离皮皮鲁家 , 舒克和贝塔经过六个月的艰苦飞行 , 抵达五台山 。
他们定居在一座庙宇的老鼠洞中 , 心情宁静地活着 , 洞里几乎一贫如洗 , 条幅上有10个字: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九十年代 , 郑渊洁迁居北京良乡 , 后来搬到更远的房山十渡 。
山水寂寥 , 犬声相伴 , 他过了许久隐士般的生活 。
他喜欢养犬 , 认为比人相处简单 , 第一条爱犬病逝后 , 他将其做成标本 , 摆进玻璃柜 , 后来写入童话大灰狼罗克中 。
隐居时段 , 他做的另外一个童话之举 , 是让儿子郑亚旗读完小学后退学 , 由他在家给儿子上课 。
家中的一个房间改成了教室 , 黑板、讲台和课桌一应俱全 。 暖气上绑着国旗 , 每周一进行升旗仪式 。
教材是郑渊洁自己编写的 , 全部是童话模式 。 比如哲学篇《鲁西西和苏格拉底对话录》、法制篇《皮皮鲁和419宗罪》 。 此外 , 还有生理知识篇、道德篇、数理化篇等等 。
为写法制篇 , 郑渊洁开始研究《刑法》 , 419个罪名编成了419个童话 , “比如说 , 14岁以下的女孩身上的衣服就不是衣服 , 那是监狱带电网的高墙 , 谁伸手谁坐牢” 。
只有英语 , 郑渊洁没法编写 , 多年后郑亚旗这门课自行补上 , “他听力没问题 , 看盗版碟看的” 。
2002年 , 他的童话上了《今日说法》 , 被批为少儿不宜 , 郑渊洁一怒之下宣布 , 从此后《童话大王》只登旧作 。
三年后 , 他的作品集《皮皮鲁总动员》出版 , 文中没有鼻子以下的器官 , 最后连“结婚”等词都删了 , 他自嘲为洁版 。
从那之后 , 他的乐趣便在童话之外 。
他在微博上为安徽农民鸣不平 , 为燕郊通勤人申请公交 , 富士康跳楼频发时 , 他申请去讲课;雾霾最重那几年 , 他天天拍尾气污染 。
他并不完美 , 自负偏执 , 口无遮拦 , 常有离经叛道言论问世 。
他还性如烈火 , 退出作协 , 树敌颇众 , 自评为喜走独木桥 。 患有强迫症 , 闻过不喜 , 宠辱都惊 。
史航将他和王朔、李敖、姜文一起 , 封为华语四贤 。 文学水平未必能并列 , 但气息是相同的 。
十年前 , 他受访时自比唐吉坷德 , 荒原风车犹在 。 十年后 , 荒原更小 , 骑士已老 。
12月 , 童话大王停刊消息传出后 , 杂志第四季合集快速卖断货 , 买者多为八零后 , 如同给自己的童年买一个句点 。
那些书中的词句 , 读来已不惊艳 , 甚至带着幼稚和粗糙 , 然而里面自由的味道 , 又无从替代 。
童话的核心 , 终究是“不乖” , 当所有都遵从现实的规则 , 童话便不再存在 。
在那不知详址的十套房中 , 那些牛皮信封里的蓝色墨迹 , 已悄然干去 , 蒸发掉时代最后的水渍 。
天下再无童话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