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专访《风起洛阳》礼仪指导李斌:以“礼”表达人物内心

半岛全媒体采访人员 王悦
《风起洛阳》之所以被观众称之为“良心剧” , 除了展现了千年古都的绮丽风貌、丝丝入扣的探案过程、以及东方美学的浪漫呈现 ,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细节考究的礼仪表达 。 继《长安十二时辰》后礼仪指导李斌再次参与《风起洛阳》创作 , 剧里融合了哪些中国传统的礼仪知识 , 我们一起get起来 。
风起洛阳|专访《风起洛阳》礼仪指导李斌:以“礼”表达人物内心
本文图片

采访人员:这部戏的时代背景是武周时期 , 它的礼仪有什么特点?
李斌:这次依旧采用叉手礼 , 但会跟以往的叉手礼不同 , 叉手形式为主的同时 , 将平民和贵族之间作区分 。 例如宫廷用礼的话 , 会更多使用到匍匐姿态 , 通过圣人与臣子的对话状态 , 体现百官对朝局和政权的敬畏;在平民用礼中 , 形式会更随意日常 , 但为了展现那个时期大环境里想追求自由的态度 , 我们会通过“礼”这种小层次来铺排对比 , 尽可能多的体现不同阶层的人各自丰富的内心世界 , 而不只局限于物质 。 包括礼的内核 , 也是希望让观众看到它不仅只是束缚 , 还有更加深远的内在含义 , 在跟人们交流礼的过程中 , 除了繁文缛节 , 在生活里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 , 去表达和抒发 。
采访人员:对于“神都小分队”礼仪的考究以及设计有哪些?
李斌:礼仪不仅仅只是一个手势 , 更需要通过它来传递作品的紧迫感和戏剧张力 , 这对演员也有一定要求 , 百里弘毅为高官厚禄家庭出身 , 有自己的性情和想法 , 做礼的时候会有相较标准行礼姿势来说稍微不同的点;武思月为内卫月华君 , 性格更像男孩 , 所以她作礼的形式都是以男相为主 , 右手在前 , 叉手下去拜 , 不像柳然是叉手于胸前 , 微微躬身屈膝服拜的大家闺秀状态;再说到不良人高秉烛 , 他的生活环境相对底层 , 哪怕作为不良帅 , 他也会更加随心随性一些 。 通过角色的一举一动 , 展现不同的状态让人物更饱满 , 作品内容更丰富 。
采访人员:比如百里弘毅的一些礼仪以及大婚时的细节 , 是根据史料来的吗?
【风起洛阳|专访《风起洛阳》礼仪指导李斌:以“礼”表达人物内心】李斌:这块主要是根据人物塑造来走 , 他平常会注意些什么 , 该如何在戏里表现出来 , 同时在不断表现强调的过程中 , 形成人物的内在性格 。 其中感染力最强的就是习惯动作 , 潜移默化给出的东西才会很生动 , 而不是附加品 。 百里弘毅他经常是品鉴美食 , 或者评定某些事物的状态 , 如果将现实中大家的生活习惯用在他身上会很悬浮 , 最后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 , 发现其实给他一张白色丝帕就好 , 通过在吃东西之前用丝帕擦筷的细微动作 , 人物形象就立住了 。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 , 很多文化上的事情可能无法用简单理论来总结 , 像百里弘毅和柳然的婚礼 , 我们在设计想要呈现的婚礼细节时 , 为了贴合剧本要求 , 将其融进剧情又不显生硬 , 是做了选择性展现的 , 例如婚礼现场会有迎亲 , 撒谷豆避三煞等 , 虽说以往大家也能看到这样的形式 , 但这次整体流程会更完整 。 包括一些青庐结亲、望镜展拜、孩童牵引等状态 , 都是第一次去呈现唐朝婚俗里的内容 。
采访人员:您对《风起洛阳》中“风起”二字如何理解?
李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有人的地方风就没有停过 。
采访人员:您对于现在的洛阳有什么样的印象?
李斌:我很喜欢洛阳 , 在日常工作之余也会到历史博物馆里去采风学习 。 洛阳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华丽 , 而是民风质朴 , 百姓热情善良 。 从洛阳的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到龙门石窟 , 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韵味与内在涵养是永远流传于世 , 引发情感共鸣的 。 我希望通过一些礼仪的设计和人物表达 , 让更多人了解到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 是一开始的初衷 , 也是我个人的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