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沉迷的快乐

【告示|沉迷的快乐】微信里 , 某智者提示 , 人的快乐是分等级的:初级是饱暖物欲 , 中级是精神陶冶 , 高级则对应的是信仰 , 就接近灵魂了 。 此提示似曾相识 , 显然套用了丰子恺先生的说法 , “人生有三层楼:一层是物质生活 , 一层是精神生活 , 一层是灵魂生活” 。 沉迷当属快乐范畴无疑 , 至于对应的是哪种等级 , 要看怎么理解 。
沉迷的诱因多为癖好 , 表现出的就是某种深度的固执 。 在世俗的评价字典里 , 癖好暗含贬义 , 带有“不良”成分 , 明人张岱的看法与之相左 , 甚至认为 , “人无癖不可与交 , 以其无深情也 。 人无疵不可与交 , 以其无真气也” 。 据我观察 , 癖好往往源于性情的真 , 人也“好玩”一些 , 说无癖不可交 , 未必尽然 , 活得无趣 , 倒是可能 。
在天津的梁启超故居 , 陈列着一张麻将桌 , 坐实了梁先生的那句夫子自道 , “只有打麻将能令我忘却读书 , 只有读书能令我忘却打麻将” , 大师在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点之间找到平衡点 , 且游刃有余 , 著作等身 , 堪称奇迹 。 孙犁从小喜欢包书 , 自谓“我包书时间 , 实多于看书之时间” , 并承认“呜呼!爱书成癖 , 今包装成癖 , 此魔怔也” , 其数十年包书 , 修之补之 , 粘之连之 , 也因此留下珍贵的《书衣文录》等文字 , 吉光片羽 , 灵光闪烁 , 意味醇厚 。
纳博科夫大半生着迷于各类蝴蝶标本的采集与收藏 , 后来落下病根以至仙逝 , 都与这种癖好有关 。 曾国藩一生酷爱围棋 , 无论处境顺逆 , 每天的对弈雷打不动 , 他在临终前一天的日记里 , 仍有“围棋两局”的记录 。 康有为是个超级“宠物迷” , 猫、狗、鱼自然少不了 , 除此之外 , 还养过猴子、大龟、海豹、袋鼠、孔雀、麋鹿、驴子之类 , 他的家一度像个小动物园 。 朱自清在俞平伯家学会打桥牌 , 每每星月方归 , 又痛悔荒度光阴 , 但见了桥牌仍欲罢不能 。 顾颉刚读大学时 , 手里有点钱就去听戏 , 一度休学半年 , 几乎天天泡在戏园子里 。 如此趣事 , 道出的真相是 , 名师巨匠非神非仙 , 而是可爱的性情中人 。
民国文化要人钱化佛先生 , 一生沉迷于各类“纸片”的收藏 , 包括书札、烟盒、火花、贺年片、请柬、告示等 , 仅烟盒、火柴盒就超过数万件 。 抗战期间 , 日军在上海租界到处张贴告示 , 钱化佛夜里冒险揭下收藏 , 视为珍宝 , 那些告示后来成了研究抗战史的重要文献 。 后人将他的揭告示行为与救亡挂钩 , 不能说没有道理 , 但我还是觉得 , 其对收藏的极度沉迷 , 应是最大动因 。
对某事某物的兴趣欲罢不能 , 成痴成瘾 , 便是天才的标志 , 抵达成功也只是时间问题 , 如同陈景润之于“哥德巴赫猜想” 。 即使一个资质普通的人 , 若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 乐此不疲 , 旷日持久 , 全力以赴 , 想不成为那个领域的行家都难 。
沉迷不同于沉溺 , 就快感而言 , 前者更纯粹 , 后者更刺激 , 也更贴近物欲层面 , 而快乐的结局常常与喜剧无缘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上海滩有一位活跃一时的鸳鸯蝴蝶派才子作家 , 名叫毕倚红 , 祖籍江苏 , 先混迹京城 , 宦途受阻 , 自逗留上海便乐不思蜀 , 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开始主宰他的生活常态 , 也成了他源源不绝的写作资源 。 他22岁投稿 , 白天给报刊写专栏和连载小说 , 10年间写了10部长篇小说 , 另有短篇小说、散文、诗词、文论、杂著数百万字 , 夜晚则沉溺在娱乐欢场纸醉金迷 , 长期透支 , 终于熬干耗尽 , 34岁即撒手人寰 , 留下四儿三女 , 所幸一一被亲朋好友认领抚养 , 长大后都有出息 , 其中四子毕朔望日后成了著名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