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续写烧烤摊人生百态 《人生一串3》主创:红尘万丈 美食有天然“治愈力”丨封面会客厅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李雨心
“狂欢之后 , 我们又要说再见了 。 招待不周 , 大家多多担待 。 缘分聚散 , 他日 , 回头再来 。 ”2019年的盛夏夜晚 , 当总导演陈英杰的声音从画面中缓缓流出 , 屏幕中的行人熙熙攘攘 , 最终慢慢走向暗淡 , 《人生一串2》迎来了收官之夜 。 在观众的不舍之中 , 本以为能在来年的夏天与美味再次重逢 。 但没想到 , 当第3季再次归来之时 , 已经是2021年的孟冬时节 。
屏幕之外 , 中原大地寒意渐浓 , 尽是满目萧瑟的景象 。 但在《人生一串3》的镜头之中 , 却是烟火人间的热闹繁忙 。 藏在街头巷尾里嘈杂喧嚣的烧烤摊 , 炭火上的煤炭发出的熊熊火光 , 将烤串从嘴中豪爽地撸下的食客……几乎是一瞬间 , 观众的味蕾也在画面的刺激下开始苏醒 , 回忆起了观看这部“文艺撸串指南”时才有的垂涎欲滴 。
正如片中所讲的那样 , 时隔两年 , 再次归来的《人生一串》 , 已经装了一肚子故事 , 正与许久未见的观众们“边吃边聊” 。 而在12月22日 , 该纪录片也将再次迎来收官 , 与屏幕前的粉丝们暂别 。 收官前夕 , 封面新闻独家对话到该系列纪录片的主创团队 , 谈到这两年背后的创作点滴 , 以及片中未能道尽的“江湖故事” 。
治愈|续写烧烤摊人生百态 《人生一串3》主创:红尘万丈 美食有天然“治愈力”丨封面会客厅
文章图片

“百万文案”背后
不用网络流行词迎合年轻人审美
“有的人一说话 , 你就饿了” 。 在《人生一串3》的评论区下 , 能看到这样一条高赞的热评 。 毫无疑问 , 这让人产生饥饿感的声音 , 自然是来源于总导演陈英杰的旁白 。 从第一季开始 , 陈英杰低沉模糊、又略带沧桑的“烟酒嗓” , 不同于专业配音员的字正腔圆 , 这种“老炮儿”式儿的解说 , 在当时的纪录片市场可谓让人耳目一新 。 此后 , 陈英杰的声音也与该纪录片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 成为了其的特色标签 。
倘若只是旁白的声音特别 , 那《人生一串》也未必能让观众们如此“上头” 。 说到旁白 , 自然不能不提片中江湖气息满满 , 又逗趣诙谐的文案 。 无论是将淄博烧烤里的卷饼表皮 , 比喻为“环形山地貌”;还是玩笑烧烤摊主老单广收学徒 , 为烧烤广场上“唯一继承了稷下讲学的人”;抑或调侃东北人幽默 , 但是“对蚕蛹来说 , 一生都要被他们烤 , 一点也不幽默”的地域反差……诸如此类 , 充满着妙趣横生的市井气 , 又能在不经意处道出烟火人间的平凡百态 , 被网友们称为是“百万文案” 。
三季下来 , 当文案已经称为了该片最具特色的亮点之一 。 但说到背后是否有创作规律可循时 , 也担任撰稿工作的总导演陈英杰却略一沉吟 , 直言的确没有去细琢磨这个事情 , 要说起来也是千丝万缕 。 譬如 , 足够深厚的文字功底支撑是首要;也需对于拍摄地的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什么时候要用疑问句让观众“醒神”……“其实很重要的一点 , 就是准确 。 说得再好 , 未必有说得准 , 更能打动人 。 把一个事情的本质特别准确的说出来 , 像手术刀一样 , 本身就能让观众感受舒服痛快 , 有一种表述上的爽感 。 ”
虽说“金句”的规律难循 , 但说到一些创作的“雷点”时 , 陈英杰与同为撰稿 , 同时也是总策划、导演的张岳明 , 都异口同声地说到了一点 , 那就是极少使用当下的网络流行词 。
“什么‘绝绝子’‘YYDS’‘破防了’之类的 , 这种词我们绝对不会用的 。 因为它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 说白了它可能也就火一年、火一阵 。 就像陈导说的 , 我们不希望用很多很固化的语言 , 去谋求所谓的跟年轻人有共同语言 。 我们还是想拓展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 包括有一些奇妙的组合 , 可能跟烧烤八竿子打不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