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篇#《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用雕塑揭露战争的罪恶,书写反转未来( 二 )


封闭的构图形式—人类面向自己的身体—预示着同类相食。


地狱篇#《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用雕塑揭露战争的罪恶,书写反转未来
文章插图

一方面,这个镜头伴随着画外音对战争的评述而出现,暗示出阳刚之气在无益的争斗中已经消耗殆尽。男人都死了,只剩下女人们,这是一个何等凄惨的世界,如同人间地狱一般。
反转未来
我们在尾声里看到英国女中学生们一直在奔跑,她们作为欧洲的未来被呈现出来:一个没有男人的未来。


地狱篇#《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用雕塑揭露战争的罪恶,书写反转未来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雕塑也和影片的故事相关。
影片片名中所暗示的保守性—
一英国女人们和欧洲大陆,在这里被颠倒过来了
,书写反转未来。
男性角色,乌戈里诺和他的儿子们,被孤立在小岛上无法移动。与此同时,英国女孩们在陆地上自由移动。克劳德本来想成为一位作家,并不想生儿育女,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允许这种想法消磨掉他潜在的父性。


地狱篇#《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用雕塑揭露战争的罪恶,书写反转未来
文章插图

雕像的静止与女孩的飞奔之间的对比不止意味着艺术凝固了时间特吕弗强调说,艺术存在于时间里却终被历史改变。
旁白指出了人们对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变动不居的反应,该雕塑的社会内涵随着时代变化几经浮沉。自1920年代以后,世人对罗丹作品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作品的声誉在1930年代急剧下滑,于1950年代开始复兴,到1960年代已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


地狱篇#《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用雕塑揭露战争的罪恶,书写反转未来
文章插图

特吕弗在影片尾声对罗丹作品的调用就证明了这一点。
巧妙结尾
这部电影结尾部分的悲剧基调平衡了苦难(克劳德无法重回过去)和诗意的正义(克劳和安娜对米西尔的背导致他们各自的早熟和死亡)。这样看来,结尾的作用和主流电影的尾声十分相似。
电影评论家爱德华?布拉尼根认为:“尾声的意义,就是一部电影的情节中含蓄的道德规训。”然而《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的结尾比一则简单的道德训诫还要含混得多,让人深思。


地狱篇#《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用雕塑揭露战争的罪恶,书写反转未来
文章插图

影片表达出对几个人物在匆匆流的时间中追求新颖体验的赞扬。
尾声不仅反思了这些体验,而且拓展了影片。罗丹美术馆成了克劳德的记忆舞台,其中雕塑和它们的故事也得到演绎。借助
尾声中对时间、历史、记忆、艺术和影片的物质特性本身进行反思
,影片营造出一种散文化的空间,可谓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