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田园诗史话》是一个有趣味的题目( 二 )


本书将这类诗歌列入田园题材 , 以杜甫作为开端 , 认为“在田园诗中 , 杜甫塑造了多面的自我形象 。 他时而是忧患乱世民生的虔诚儒者 , 时而是退居田园的疏放隐士 , 时而又是寄人篱下、举目无依的漂泊者 。 杜甫多样身份的切换 , 造成了他的田园诗中也交织着多样的主题 。 ”不但指出杜甫在唐代田园诗发展中的转关作用 , 也使中唐大量的悯农诗在杜甫之后进入了田园诗的范畴 。
而从这一角度来看新乐府 , 又可以得到更深切的认识 , 比如作者指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以后 , 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 田家之苦越来越受到文人关注 , ‘悯农’诗大获发展 。 中唐以后‘新乐府’运动的发生 , 也和这一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 ”所以“‘新乐府运动’首先抨击的 , 就是两税法” 。
这就解释了当时为什么出现那么多抨击赋税繁重之弊的诗歌 , 为什么会如此细致地刻画农村凋敝的现实和农民的困苦 。 与此同时 , 本书还将这一时期悯农诗中涉及的灾荒、徭役、减户等内容 , 与中唐官僚机构臃肿、军费剧增、藩镇割据等严重社会问题所造成的恶果联系起来 , 从多个角度说明了“传统田园诗中所表现的对田园的倾慕和向往 , 被中唐诗人尤其是参与到新乐府运动中的诗人完全打破”了 。
|葛晓音:《田园诗史话》是一个有趣味的题目
本文图片

豳风图
由中唐悯农诗顺流而下 , 本书还对宋代田园诗如何在悯农的传统上 , 继续发挥其批评时政的作用 , 作出了客观的剖析 。 既承认其体现士人社会良心的一面 , 也指出其成为新旧两党进行政治斗争工具的一面 。
在谈及南宋田园诗的发展时 , 本书肯定了江湖诗派的推动作用 , 认为“这些人的诗歌 , 深受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影响 , 对农村的风土人情有非常深刻的表现 。 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是刘克庄” , 同时从封建租佃制取代庄园农奴制的变革 , 劝农、行春的职官制度以及祠官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宋代田园诗不同于前代的社会背景 。
因此 , 虽然从中唐到两宋的田园诗 , 本书仅用一章“悯农”来概述 , 但仍然清晰地区分了各时段的不同特色 。 关于明清的田园诗 , 本书所费笔墨较少 , 但用“别趣”这一主题概括了“在市民文化、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 , 田园诗仿古与创变并存的特殊风貌 , 特别关注士大夫借田园抒发人生别趣的诗歌 , 还是抓住了发展的大势 。
本书在勾勒田园诗发展的轨迹时 , 较偏重于历史社会背景的阐释 , 但也很善于通过一些作品的具体解析 , 说出不同时代田园诗人的主要特点和差异 。 例如在分析王维《渭川田家》的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 , 怅然吟式微”时 , 作者指出:“诗人一边说‘羡’此悠然 , 一方面却逃不开徒有羡慕、不能融入的‘怅然’ 。 心理上的矛盾 , 正是所拥有的生活与所向往的生活之间的距离 。 所以 , 王维是归不去的 。 唐人对陶渊明式田园情调的体认 , 是停留在欣赏层面的 , 不可能做到彻底实现一种生活选择上的替换 。
田园的风光 , 在唐人笔下 , 只是一种心情 , 不是一种实在的生活 。 ”这就精辟地点出了陶诗与盛唐田园诗的基本区别 。 又如举出储光羲的《渔父词》和《吃茗粥作》说明其田园诗的两种风格 , 认为“储光羲观察田园的视角 , 比王、孟要更为精细” , “他对田园的观察更为看重实物细节” , “充分表现了田园生活中的人情味 , 和善与亲切” 。 在分析杜甫的草堂诗时 , 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陶渊明的《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相参看 , 从“田园诗主题的发展”来认识这首名作 , 也都体现出作者观察问题善于从人所忽略之处另辟视角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