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分享《妙墨中国心》幕后故事:不能给硬核知识设置高门槛

该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是如何被创作的?我国书法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随着答案一一揭晓 , 全国首档书法美育节目《妙墨中国心》即将迎来收官 。
近日 , 总制片人张晓晖和总导演周路莎接受采访 , 分享了把书法节目做出“大众亲近感”的幕后故事 。
|主创分享《妙墨中国心》幕后故事:不能给硬核知识设置高门槛
本文图片

【|主创分享《妙墨中国心》幕后故事:不能给硬核知识设置高门槛】《妙墨中国心》节目突出了书法美育的概念 , 那么什么是书法美育?节目总制片人张晓晖解释是 , “书法美育就是告诉大家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一定的标准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 ”
比如在“行书篇”中 , 节目赏析《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不同写法 , 还让现场观众一起动笔 , 把大家写的“之”字都投到大屏上 , 由老师逐一点评讲解 。 “这样一个互动的设计 , 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代入感 。 我们通过21个‘之’字 , 做一次很基础的入门讲解 , 告诉大家书法的美不在于一模一样 , 而是千姿百态 。 ”
|主创分享《妙墨中国心》幕后故事:不能给硬核知识设置高门槛
本文图片

张晓晖认为 , 与其单纯讲述书法演变、书写技巧等较为垂直的话题 , “书法美育”更能拉进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 “我们希望让大家觉得节目的门槛不是很高 , 可以接受 , 听着也有兴趣 , 那么下次我们继续聊 , 就可以再带入硬核的知识点” 。
为了把书法节目做的可亲可近 , 节目组想了很多办法 。 总导演周路莎介绍 , 节目组前期做了很多调研 , 希望找到大众对书法的“痛点” , “我们发现 , 大家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 ‘提笔忘字’ , ‘打喷嚏’的‘嚏’字甚至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写出来 。 那我们扪心自问 , 作为中国人 , 怎么能不写好中国字呢?我想这个切入口对大众来说是非常亲切的 。 ”
|主创分享《妙墨中国心》幕后故事:不能给硬核知识设置高门槛
本文图片

具体到节目的形式上 , 主创团队通过讲故事拉近了观众和书法的距离 , 从“行书篇”王羲之的故事 , 到“篆书篇”李阳冰的故事 , “这些故事有的观众比较了解 , 有的可能半生半熟 , 那么大家看完以后的获得感会很强 。 ”
在介绍颜真卿《祭侄文稿》时 , 节目没有平铺直叙地给出作品的优点 , 而是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名帖却是观众喜好度投票最低的作品?针对这个悬念 , 专家进行解读 , 再由艺人嘉宾来进行情景演绎 , 大众才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名贴背后感人的故事 。 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电视化的方式 , 把大众比较自然地带入鉴赏的逻辑 , 而不会让他们觉得书法离自己很远 。 ”周路莎说 。
|主创分享《妙墨中国心》幕后故事:不能给硬核知识设置高门槛
本文图片

在书写的内容方面 , 主创也选择了更多与大众关系密切的元素 , 比如家书 , 比如百家姓 , “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到大非常了解的 , 真正提笔写的时候 , 那份感情是不一样的 。 我们节目里老师们说 , 情到之处皆为书法 , 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样的‘以笔书心’的理念通过内容创作带给大众” 。
|主创分享《妙墨中国心》幕后故事:不能给硬核知识设置高门槛
本文图片

与此同时 , 《妙墨中国心》也用丰富多元的节目环节设计来吸引观众眼球、摇滚、舞蹈、影视戏剧被带入到了节目中 。 节目还设计了“守墨人”“解墨人”“寻墨人”等身份 , 邀请到专家、明星、书法爱好者等不同身份群体 , 带来了猛烈的思维碰撞 。 周路莎特别提到了节目的特殊小设计 , “我们每一期的最后其实都会有一个‘妙墨小课堂’ , 就是通过一个最简单的语言和实际教学 , 告诉大众怎么去写好一个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字 , 希望大家看完这个节目有提笔的冲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