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床下的旅行箱里弥漫着诗性迷雾

推理小说|床下的旅行箱里弥漫着诗性迷雾
本文图片

◎思捷
打开《床下的旅行箱》 , 我就成了一个偷窥狂 。
我的眼睛盯着以千计 , 他盯着他的目标 。 所以 , 他看不见我 。 我看着他醉倒在垃圾桶旁 , 怕他一醉不醒 , 或者让仇家一刀结果了都不知怎么死的 , 总让我担心 。 但转眼他又活了过来 , 继续喝 , 继续盯 。 他坦率得连谎都不愿意撒 , 这怎么能是个合格的侦探?当然他本来也是个野路子侦探 , 所谓侦探的“职业素养”他似乎一样都不具备 , 甚至跟个人都能三番五次地把人跟丢 , 真让人操心 。 好在我跟不丢这个浑身宿醉酒气的男人 , 甚至看着他跟不同的女人“随意” , 或者顺便回忆个前妻、前女友 , 我觉得我应该吃醋 , 这么能“勾搭”女人的男人 , 应该长得还不错 , 而我除了想象一下他的长相外 , 剩下的就只是心脏被他时不时捏一下 , 为他骨子里的悲悯、细腻与温柔 。 这真是个“讨厌”的家伙 。
我并没有急于看完这本书 , 当时不解何故 , 这不符合读一本推理小说的习惯 , 只有酣畅淋漓地一口气看完似乎才能印证推理小说写得足够扣人心弦 。 看到这本书的三分之二处时 , 我知道了 , 原来是我怕过早知道结局 , 这会让我陷入高潮过后的空虚 。 更重要的原因是 , 我要和这个看似整日无所事事 , 只知道找酒的颓废男人保持同样的节奏 , 我想靠近他 , 我想看清他 , 我 , 成了偷窥狂 。
巫昂在这本书里织了一张结构复杂精妙的巨大的蜘蛛网 , 我还没走进案件调查的细节里 , 就先在“重庆森林”中迷了路 。 作者直接用笔写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重庆大厦的建筑构造图 , 比电影《重庆森林》用画面呈现出的更为清晰明确 , 甚至能听到那些声音、闻到混杂的味道 。 她不是带你走入迷宫 , 迷宫有入口有出口 , 但网没有 , 它四面铺散开来 , 你不一定落在哪儿就被黏住 , 也或者被黏住的是这本书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 明的暗的 , 好的坏的 。 这些人物明明前一刻还面容生动地出现在我面前(除了以千计 , 作者太“坏”了 , 只告诉了我他的身高 , 样貌任由我各种组合想象) , 但后一刻就像谁不小心挣破了蛛网 , 蛛丝一下子都糊在他们的脸上 。
我又看不清他们了 , 于是我想通过星座、手相来了解他们 , 下意识地还看了自己的手 , 手指够不够纤细?骨节是不是粗大?以此判断自己是否够丰富、温柔、抑或脆弱、自我压抑和疯狂 。 是的 , 书中的人物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触摸的 , 或许我看不清他们的脸 , 但是我认识他们 , 是地铁里一个样貌安静的女孩 , 街上一个普通的背着双肩背的IT男 , 我相信无论这些人多么寻常 , 他们一定都在某一处隐藏着各自的秘密 。 书中这些人物被作者黏在网上 , 有的是被蜘蛛紧紧盯着的猎物 , 有的被蛛丝紧紧缚住无法自救 , 而大多数仿若一粒被风吹过来沾上的一颗草籽 , 只稍微一走神儿 , 就在下一页消失 , 再也不会出现 。
这是本有“欺骗性”的推理小说 。 这真是句废话 。 所有的推理小说都有“欺骗性” 。
嘿 , 可我说的不是为了给推理小说制造迷雾的欺骗性 , 而是这是一本被诗性迷雾笼罩的推理小说 , 这样的“欺骗性”导致你无法用一种很嗨的状态迅速阅读 , 会在句子与句子中停下 , 倒车 , 再停下 。 有些只需在适当的词语后按下“回车”键就是一首诗 , “整个晚上都在播报新闻 , 用这个单调的声音 , 掩盖其他更单调的声音 , 把万籁俱寂压在最底下 , 压实 。 ”“那个大厦里布满了狩猎的野兽 , 人们走在里面 , 像是套着人类皮肤的凶猛野兽 。 ”“他们以大厦为孤岛 , 视隔绝为故里 。 ”我就是沉迷在这些句子中等着以千计再次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 有一度我甚至把他当作那个宣称“我有疯狂的忧郁、自毁的狂躁、醉醺醺的梦”的“脏老头”布考斯基 , 他们俩身体里的血液应该流着同样酒精度数 , 有着天生的接近罪恶的基因 , 即使醉得滥溢也能靠闻着那腥气抵达他的目的 。 这本书的封底印着一个小小的“01” , 似乎这是下一个案件的线索 , 也给了我一个线索 , 以千计还活着 , 醉生梦死清醒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