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大@「青未了」汲海|山师大,我在成武等你

山师大,我在成武等你
文/汲海
山师大@「青未了」汲海|山师大,我在成武等你
文章插图
大学两个字,与我,如天山雪莲般圣洁,似一座巍峨的高山。自初中求学始,就心向之,神往之。然而,命运的巨手,只给人生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让我总是对她期盼着,慢慢向她走去,一点点靠近,却始终不能拥有,不可逾越。岁月匆匆,始终未能搅混我的大学梦,反而在我眼前愈来愈清晰,如一堆灰烬,重又燃起了亮光。

我的初中岁月是在曹楼联中度过的。 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一所中学,前身为鄄城县曹楼五七中学。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曾是远近闻名的“贫下中农办学校”的样板。七六年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转型为曹楼联中。七九年,鄄城县临卜公社的大石庄管区划为菏泽县高庄公社管辖,曹楼联中即成为高庄公社的一所中学,更名为曹楼中学。
它虽是一所农村中学,校舍等硬件设施差,可师资力量雄厚。理化老师郑学聚,文革中由菏泽二中下放过来。渊博的学识,独特的教法、幽默的语言,带给了同学们一堂堂的精彩。这位曾在蒋介石任校长的黄埔军校作化学教官的老教师,时代的浪潮把他推拍到了贫瘠的乡村学校,是个人命运的不幸,却令这片土地上的学子们捡到了大大的幸运。李天胜老师,文革前定陶一中优秀文科生,毕业一周前因废除高考回乡。厚实的文化功底,教化了一届届学子。恢复高考后,李老师进入山师大学习,后入职《菏泽市报》社,在牡丹区文化局长的位置退休。语文教师汲殿奎,五十年代的老师范生,“三笔字”具有书法家的风范。至今犹记他读鲁迅先生作品时的一句话,“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同学们便捧腹大笑起来。数学老教师石贤运,课堂讲解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还有许多年轻的教师,汲怀生老师,曹脉领老师,郑宏伟、郑传冲、石江义、曹广平、曹广春、马敬奎等老师,在当时的老校长郑传信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治学严谨、学习刻苦的校园氛围,支撑起了曹楼学校七八十年代的教育大厦,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
正是这浓厚的学习氛围里,我于八五年升入了菏泽二中高中部。
人生没有试错的机会。
贫困的家没能支撑起个人的远大理想,我被穷困击退。次年回乡复读,考入一所中等师范学校。
大学,只与我照了照面,微微一笑,就隐入天界。她一直是我的人生之殇,一个无法愈合的创口。每每触摸,就隐隐作痛,惆怅不已。

二零零二年秋季开学,教育局任命我为曹楼学校校长。
这儿是我从小学到初中求学的地方,留下过我少时深深的的足印,操场上闪现过年少时打篮球的身影。我熟悉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熟悉它每一个毛孔里散发的气味。有些当年的老教师,已白发苍苍,仍坚守在这片教育的圣土,辛勤耕耘着。
和一个个老师打过招呼,走进校长办公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人生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啊,又是如此地充满了戏剧性。兜兜转转十几载,在过了而立之年,又转回到自己的母校工作。年少时“伟大理想”之门,被上帝的大手毫不犹豫的关上了,而后,又满脸微笑的赋予了我一份重担。这是对方圆十几里家乡孩子们教育责任的承诺,是对成千上万名学生前途的打扫。十几年、二十几年后,他们之中将走出一个个的国家栋梁之才,我和这儿的老师们要虔诚地守护他们的梦想。
我担着一个班的语文课,还要处理一些学校事务。十几年来,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国家优渥的政策,一座座教学楼、综合楼矗立在校园内,校园地面已全部硬化、美化、绿化。在全体老师的手中,一届届优秀的毕业生飞出了校园,升入了高中、大学,有的已走向工作岗位,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每当电话打在自己的手机上,春节收到学生们的贺年卡片时,从声音里,从隽秀的字体中,便听到了浪涛拍岸的高亢与豪迈,那里面浸润着家乡的味道;看到那亲切的温润的问候,那是对这片沃土的深情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