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唐朝名相一首中秋诗,不输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二 )
首联的视野开阔,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在“赏月”,烘托出了一种明月被万众瞩目的氛围。
文章插图
其次,颔联的视线由远及近,写到了自己对远方爱人的思想。在这个地方,张九龄用到了一个词,叫“竟夕”。“竟夕起相思”的意思是说,他一整晚都没睡觉,一直在思念着对方。
前一句写,这是一个全天下人祈盼团圆的夜晚,突出“相思”的人之众;后一句写,我也和大家一样,在思念远方的你,并且一整晚都睡不着,突出相思之情“深”。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是一个细节描写。因为月色美,于是故意把烛光吹灭,披衣去庭院中赏月。
中秋节天气开始转凉了,所以要披衣。因为站的时间太长,身上的衣服都被露水弄湿了。这一句突出了“相思”之人的“痴”。
一个人傻傻地站在那里赏月,他真的是为了赏月吗?其实并不是!他只是想和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同时欣赏同一样事物。
这种描写方式,让作者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比上一句又加深了一层。直到最后,他想捧起月色,赠给远方的离人,但是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
你以为他最后清醒了,就放弃了吗?并不是这样!他发现不能将月色“盈手赠”时,居然第一时间想到回去做一个梦。在梦里和爱人相会,再一起赏月。
张九龄这首诗,全程紧扣“望月怀远”之主题,对天涯离人的思念,层层深入;用语朴素,情致幽远。把作者的惆怅彷徨、思潮泛滥,表现淋漓尽致,实为古代“中秋诗”的杰出代表。
特别是首联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大气,有一种庄严隆重的感觉。
所以每年中秋佳节的时候,各种电视台、正式组织机构和企业印发中秋相关海报、传单,节日主持人的开场白,总要引用到它。
相比之下,苏轼的《水调歌头》在中秋晚上的出现频率还是更高。这大约是因为,苏轼的内涵更多元,既有理想又有兄弟情,“婵娟”又老被人当成恋人。
文章插图
不过,“把酒问青天”虽然写得很豪迈潇洒,但是毕竟只是写个人的潇洒而已,完全没有“海上生明月”那种壮阔的世界观。
结语
据说,张九龄是“汉初三杰”留侯张良的后人,他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兼文坛领袖。王昌龄、王维等诗人,早年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
张九龄十三岁能文,诗歌功底非常深厚。从《望月怀远》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词功力。
他挑了一个自汉魏六朝起就“当红”的题材来写,内容上也谈不上有创新。完全凭借诗歌的行文、结构和遣词造句,一举超越了前代所有同题材的名篇。
难怪有人说:文学不是用语言去叙述一场冒险,文学就是在语言中冒险。所以中国古代写中秋节的诗,就数张九龄这一首《望月怀远》名气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古墓里留下一封给他的信
- 诗坛@令人惋惜的唐朝诗人,李端十首诗作,细品后别有一番风味,收藏了
- 李冶!唐朝最传奇的女诗人, 向和尚表白却遭出卖, 唐玄宗隆重召见她
- 唐德宗@唐朝最重要的宰相,影响中国的历史,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归隐山林
- 文茂#唐朝才女写给竹马的一首肉麻情诗,道尽相思之苦,令人感动
- 艳惊四座!唐朝才子急欲施展抱负,却屡试不第,写下一诗,成千古名作
- 诗人$许浑的一首禅诗,不着一个禅字,字里行间满溢着对禅境的向往
- 剑客&他是唐朝最负盛名的诗人,也是一位武林高手,人称大唐第二剑客!
- 青松!唐朝李山甫一首《松》诗,写尽青松万千气象,抒发浓浓喜爱之情
- 明项元汴#唐朝大诗人杜牧,书写一首情诗,是诗和书法结合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