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问|石问之: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新解——香菱的有关问题二则

香菱 , 本名甄英莲 , 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副册之冠 , 她一出场就被赋予了悲剧的寓意 。 关于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意义 , 研究文章很多 , 本文就不再涉及了 。
石问|石问之: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新解——香菱的有关问题二则
文章图片
戴敦邦绘香菱
本文主要是就有关香菱的两个基本问题作一点分析 , 供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香菱判词的解读和香菱的年龄问题 。
一、香菱判词的新解读
“根并荷花一茎香 , 平生遭际实堪伤 。 自从两地生孤木 , 致使香魂返故乡 。 ”在香菱的这首判词中 , “根并荷花一茎香”这句存在版本异文 , 学术界也有一定的认识上的分歧 。
在脂评本上 , 甲戌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甲辰本等这几个版本皆为“根并荷花一茎香”;己卯本和杨藏本作“根并荷花一茎青” , 不知“青”字是“香”字的讹误 , 还是抄写者有意的修改;舒序本作“根并荷花一水香”;俄藏本缺第五回内容 , 情况不明 。 程高本此处文字同多数脂评本一样 , 亦作“根并荷花一茎香” 。
目前的校勘本 , 大多数也采用“根并荷花一茎香” 。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舒序本的文字为优 , 如周汝昌先生校订批点的《石头记》就采用“根并荷花一水香”(漓江出版社 , 2009年版 , 第88页) , 持这一看法还有梁归智先生等学者 。
石问|石问之: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新解——香菱的有关问题二则
文章图片
韩羽绘《根并荷花一茎香》
本人的看法是 , 此处文字应该是“根并荷花一茎香” 。 目前的版本差异 , 根源是长久以来大家对这句判词的误读 。
针对“根并荷花一茎香”这句 , 有一句脂批:“却(“却”疑似当是“确”)是咏菱妙句” 。 这个批语可能是造成误解的源头 , 很多人由此以为这句话是“咏菱”的 , 比如 , 人文社本《红楼梦》针对“根并荷花”作了一个注释:“指菱根挨着莲根 。 隐喻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 。 ”(人文社本《红楼梦》 , 第76页);蔡义江先生对此也解释说:“莲就是荷 , 菱与荷同生池中 , 所以说根在一起 。 ”(《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 复旦大学出版2016年版 , 第28页 。 )
人文社本《红楼梦》和蔡义江先生的注释 , 应该都是误读 。 香菱的判词其实跟“菱花”没有丝毫关系 。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香菱判词的画面:
宝玉看了不解 。 遂掷下这个 , 又去开了副册厨门 , 拿起一本册来 , 揭开看时 ,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 , 下面有一池沼 , 其中水涸泥干 , 莲枯藕败 。 (人文社本《红楼梦》 , 第75页 。 )
石问|石问之: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新解——香菱的有关问题二则
文章图片
郑旭绘《香菱斗草图》
我们知道 , 该回中的判词 , 都是紧扣画面而作 。 而在关于香菱判词的这个画面中 , 画面的内容非常清楚:“画着一株桂花 , 下面有一池沼 , 其中水涸泥干 , 莲枯藕败 。 ”大家可以看出 , 画面中有桂花 , 有枯莲 , 唯独没有“菱花” 。
由此可见 , 在这个判词中 , 作者取的是“莲”而不是“菱” , 是在咏莲而非咏菱 。 其中暗含的是香菱的本名“甄英莲” , 而不是后来宝钗为其改换的“香菱”这个名字 。
所以 , 理解“根并荷花一茎香”应当从莲花这个角度来理解 , 而不是牵强地拉扯上“菱花” 。 菱花与莲花也并非共生关系 , 并不是有莲花一定就有菱花 。
石问|石问之: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新解——香菱的有关问题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