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刻展品中 , 有三幅是刻画鲁迅本人的:1934年赖少其创作的《暴风雨中的鲁迅先生》和《高尔基先生与鲁迅先生》(又名《再会!》) , 曹白1935年创作的《鲁迅与祥林嫂》 。 《暴风雨中的鲁迅先生》刻画了鲁迅举着大旗 , 顶着狂暴风雨勇毅前行 。 《再会!》刻画了鲁迅接过高尔基先生的沉甸甸的包裹背在肩上 , 并沿着高尔基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 , 表达了两位革命文学巨匠一脉相承的文化使命 。
那么 , 鲁迅为什么这样大力推广新兴版画特别是外国现代版画?他在《写在深夜里》中说:“……看见了别一种人 , 虽然并非英雄 , 却可以亲近、同情 , 而且愈看 , 也愈觉得美 , 愈觉得有动人之力 。 ”
从鲁迅1935年6月4日为《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所写的序中 , 我们能看到 , 他是把新兴木刻视为新一代青年木刻家表现蓬勃生活的重要艺术手段 , 并且是具有“更光明、更伟大”前途的事业 。 他写道:“木刻的图画 , 原是中国早先就有的东西 。 唐末的佛像、纸牌 , 以及后来的小说绣像、启蒙小图 , 我们至今还能够看见实物 。 而且由此明白:它本来就是大众的 , 也就是‘俗’的……近五年来骤然兴起的木刻 , 虽然不能说和古文化无关 , 但决不是葬中枯骨 , 换了新装 , 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 , 所以仅有若干青年们的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 , 便能发展得如此蓬蓬勃勃 。 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 , 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 。 ”
鲁迅的金石拓片收藏
鲁迅从1913年开始收藏金石拓片 , 其目的一是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 二是金石学研究 , 三是借鉴古代石刻艺术 , 弘扬现代艺术 。 北京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收藏的金石拓片6000多枚 , 包括汉画像、砖拓、瓦拓、碑拓等12大类 。 展览展出了鲁迅收藏的砖拓作品《元平元年砖》 , 碑拓作品《登百峰山诗》《曹全碑》 , 瓦拓作品《玄武》《夔凤纹》《甘林》 , 墓志《萧瑒墓志铭》 , 还有佛教造像等 。
汉画像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瑰宝 , 是鲁迅收藏中的重要类型 。 汉画像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 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 , 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 , 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 鲁迅认为:“汉人刻石 , 气魄深沉雄大 , 唐人线画 , 流动如生 , 倘取入木刻 , 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 ”展览展出了鲁迅收藏的江苏汉画像《射阳石门》、南阳汉画像《西王母与月宫、玉兔捣药、九尾狐》、山东汉画像《孔子见老子》 。
鲁迅不仅注重收藏 , 更重视对汉画像的研究 , 他曾搜集整理完成了《汉画像集目录》 , 并准备出版《汉画像集》 , 可惜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 但鲁迅突破了汉画像研究只局限于考古学和金石学领域的局面 , 而注重其在艺术领域的运用 , 这是他对汉画像研究的独到贡献 。
鲁迅为著作和刊物设计的封面 , 明显受到他所喜欢的金石拓片艺术的影响 。 展览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国学季刊》 , 由蔡元培手书刊名 , 鲁迅设计的封面取自汉画像石刻云纹图案 , 古雅庄重 , 民族传统风格浓郁;鲁迅翻译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 , 由鲁迅设计的封面图案 , 取汉画像中的人物、禽兽与流云作为装饰 , 简洁典雅;高长虹作品《心的探险》 , 由鲁迅编校和设计封面 , “掠取六朝人墓门画像做书面” 。
书法家鲁迅
严格的幼学、严谨的师承及对中国传统的毛笔书法的酷爱 , 使鲁迅成为近现代一位独具风采的书法家 。 在现存的大量鲁迅手稿中 , 篆、隶、行、楷诸体皆工 , 书风继魏碑一路 , 宽博沉雄 , 简淡古雅 。 郭沫若曾评说:“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 , 所遗手迹 , 自成风格 , 融冶篆隶于一炉 , 听任心腕之交应 , 质朴而不拘挛 , 洒脱而有法度 , 远逾宋唐 , 直攀魏晋 。 士人宝之 , 非因人而贵也 。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