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做好了所有细节,为什么观众还是失望?( 二 )


表现手法还算合格
影视版《雪中悍刀行》的努力体现在几点上 。
首先 , 给特立独行以道德理由 。
艺术创作与人类的道德敏感息息相关 , 审美快感往往以道德圆满为前提 。 在原著中 , 主角徐凤年颓废、好色、傲慢、自我 , 虽个性鲜明 , 却无道德基础 , 所以情节带不动人物 , 呈现出情节来回变 , 人物却板结 , 成了“为情节而情节”“为离奇而离奇” 。
影视版中 , 徐凤年则“动”了起来——他的“天下第一纨绔”只是面具 , 目的在于维护边境安宁、避免战争 , 从而造福百姓 。
把边缘人写成中心人 , 这就将原著中令人不适的部分盘活 , 给徐凤年的怪诞、偏执、自我中心找到了落脚点 , 反衬出其暗藏的温存、多情与善意 。
其次 , 呈现出美人重叠的趣味 。
在《雪中悍刀行》的原著中 , 美女多却不够生动 , 靠贴上“天下第一”“天下第二”之类标签蒙事 , 在影视版中 , 则有更丰富化的处理 。 不论是姜泥的刁蛮、南宫仆射的高冷、青鸟的死忠、鱼幼薇的单纯、红薯的心机……每个美女都有了自己的性格面具 。 不否认 , 影视版的演绎中也存在呆板、过度等缺陷 。
金庸也喜欢写美女 , 但金庸世界的美女多似另类的男人 , 魅力不在皮相 , 在于心灵 。
古龙则不回避感官经验 , 既然生活越来越雷同、世界越来越单调 , 那么 , 就不如像前贤沉浸于山水一样 , 沉浸于美女 。 这可视为古龙世界的美学特色 , 也是影视版《雪中悍刀行》的着力处 。
其三 , 在“情节逆转之急”与“轻松写意之缓”中求平衡 。
《雪中悍刀行》原著的最大问题是故事性弱 , 影视版则试图复归古龙世界“布线缓慢、收线峻急”的叙事风格 。
比如“探花郎在湖中刺杀徐凤年”这场戏 , 情节反复逆转 , 却“三翻四抖 , 铺平垫稳”——探花郎声调陡变 , 徐凤年提醒他身后的姜泥可能也是死士 , 当确信姜泥不构成威胁 , 徐凤年却跳入湖中 , 湖底老魁将主导局面 。 而探花郎当成棋子的女伴 , 竟是徐家密探 , 而她此前的失误 , 又是父亲徐骁讨好徐凤年使出的骗招 。 到后来 , 探花郎才发现 , 自己才是棋子 , 且是不重要的一枚棋子 。 反转再反转 , 是典型的“古龙时刻” 。
【雪中悍刀行|做好了所有细节,为什么观众还是失望?】在悬疑外 , 也有轻松写意之缓 。 正如影视版第一集中 , 徐骁见到阔别三年的儿子徐凤年 , 担心儿子发飙 , 让丫鬟给自己严整衣冠 , 突然说:“你看我是不是比较慈祥?”两名丫鬟却吓得跪地求饶 。 这种闲笔 , 正是古龙世界的神髓 。
事实上 , 古龙世界也存在节奏慢、武打弱、有时牵强等问题 , 《雪中悍刀行》影视版的表现尚算合格 。
一味取媚只能适得其反
在制作上 , 影视版《雪中悍刀行》相当用心 , 为什么却被“喷”得这么惨呢?
因为制作方的创作 , 在观众眼中不过是制作 。 它的每个细节都有“讲究” , 却怎么也捏合不到一起 。 没有自我 , 只有工匠精神 , 结果就成了“死美人” 。
只论技术 , 《雪中悍刀行》的原著太业余了 , 却有作者的性格、诚挚、偏执在 。 读者始终能感到 , 自己在读一本活人写的书 , 在和活人交流 , 即使他可能有缺点 。 这种在场感是无法模仿的——当你想批驳作者、与作者争论时 , 原著便成功了 。 《雪中悍刀行》原著呈现出作者阅读与想象的边界 , 连它的破绽都有魅力 。 这就是创作与制作的区别 , 创作必须呈现真实的自己 , 而不是只为取媚别人 。